颠覆! 看看知名天使人眼中的万物互联观点

/ 王吉伟 / 2015-03-11 10:00
你可知道,基于人工大脑的万物互联将会进化为万物智联?万物互联最后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源消耗的问题?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创业者们是否还有机会?

万物互联即IOT,是物联网兴起以后的产物,当然也是物联网发展到后期的高级形态。如果物联网实现的是所有的“物”都放到了网上,那万物互联则不再分什么线上线下,连网当算是一种常态。互联将是未来某个时代开始人类以及万物的属性之一,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物联网“联”的属性下,当前各种前沿的科技都能往这个领域靠,智能硬件、可穿戴、大数据、wifi、传感器等都是为解决“联”而存在的。所以,人工智能也是万物互联的一部分,而基于人工大脑的万物互联将会进化为万物智联。事实上,现在每个人最大的精力消耗是做各种决策,万物互联最后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资源消耗及人的时间成本精力消耗问题。在投资角度上,无论物联网发展到任何时代,都需要创业者们更近距离的理解用户。

以上部分观点,摘自3月8日知名投资自媒体人杨子超与搜狐联IT联合举办的《超声波沙龙》万物互联专场上嘉宾的分享。2015新一季沙龙开始,《超声波沙龙》邀请了九合 创世“百度七剑”之一王啸、CGIA副秘书长张胜、天津泰达投资总监张鹏、名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等嘉宾都做了精彩的分享。

本期嘉宾的很多观点非常精彩,甚至于颠覆我们之前的对物联网的认知。未来几年的万物互联会是什么样状态?天使投资人们如何看待这个领域?在这个领域创业还有没有机会?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创业案例?下面为大家一一揭晓。

CGIA副秘书长张胜 万物互联基于人工大脑将会进化为万物智联

当机器人具备思维首先要有什么?人工大脑。人工大脑应该要具备什么?首先最核心的,描述人类的大脑具备的能力,都有什么?分析、判断、比较、学习、逻辑、因果推理、自然语言、图象处理、空间智能、音乐智能、归纳、演绎、联想、数学、社交、抽象思维、认知、情感等等。

基于人工大脑技术的物联网是什么样的?弱人工智能,联接Wifi有传感器,能够给手机APP里面传一点数据,这个不是未来的物联网。万物互联基于人工大脑将会进化为万物智联,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具备本体智能,每一个设备拥有自己应该拥有的智能,而不是什么东西都要去向云端或者手机去请求。  第二,自动协同,设备之间能够相互之间交流数据,它们自己之间主动协商,而不需要人做协调控制。  第三,自学习的O2O,现在讲大数据学习都是讲我们到云端里面去寻找数据来学习,无论是神经网络算法、遗传变异算法还是推理等等。

当前的语音交互天气预报中,可以体现四个人工智能技术:

一个是无屏化交互,不是指不要屏幕而是指不依赖屏幕;  第二,上下文的理解,这是人类自然语言交互的基础;  第三,以用户服务为导向;  第四,精准,怎么样所问即所答,不要有废话。

2015年哪些人工智能将实现?

基于任务流的多重语音引擎符合调用,一个任务流里面可以调用讯飞语音引擎、百度语音引擎,哪个语音引擎处理效果最好就调用哪个语音引擎; 人工大脑后期弥补语音识别缺陷或错误; 疾病诊断的专家系统,可以依据一个或多个症状起动问诊模式,像一个虚拟医生坐在你面前一样互动问诊;智能交互多媒体流言机, 孩子跟你的影像进行互动交流。

除此之外,2年之内可以实现全息投影,3年内可以陆续实现的中文媒体信息采编与自动写作机器人、高智能家用服务型机器人、疾病智能问诊及导诊机器人、行情自动分析语拟人化交易机器人。

九合 创世人王啸 万物互联最终解决的是人类资源消耗的问题

为什么万物互联时代会在未来几年成为可能性?来自于几个方向的演进:

智能手机把传感器的成本极大地压缩;  智能手机得到极大的普及;  网络的普及,比如WIFI、蓝牙联网手段的极大的普及,这都是物联网的基础。

通过演进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机会?就是把硬件做成闭环的机会,仅仅做一个没有算法的基础硬件,所有人都能做,硬件没有门槛,意味着谁量大谁有规模谁赢。所有的小公司不可能在这个领域当中取胜,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规模。

创业者想物联网这个领域创业,做有技术门槛、有数据壁垒或者算法壁垒的都可以,不要做什么壁垒都没有的。有两个领域是比较有前景的:一是物联网体育和健康,是跟人相关的,可以通过运动、传感器、温度、光学等测初血压脉搏数等。二是自动驾驶,把 联上网,最后是往自动驾驶方向走,譬如在出事故在最后一秒把求救信息发出去,比较实用。如果这些产品价格不高且有用,家加上不错的体验一定会有人买。类似的产品越多,所有东西越能联到网上,万物互联时代就来了,人工智能、人工大脑这样的东西发挥最大的作用,终极的作用。

现在每个人最大的精力消耗是做决策,万物互联最后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资源消耗及人的时间成本精力消耗问题。每个人最大的资源是时间,如果能够通过万物互联的方式能够节省我们的时间,我们可能在某方面成为真正的专家,可以把所有的时间花在某一项研究上,这是有意义的。把人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决策习惯以及人的基础信息和习惯也放到物联网上。随着互联网的演进,决策成本大大降低,我们花更多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情,生活方式因此改变,这种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天津泰达投资总监张鹏 物联网时代需要更近距离理解用户

在物联网时代来讲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以往在PC端移动端所需要关注要素的变化,因为它是更 的硬件来融合。我们面对的不再是通用的开发平台,不是PC也不是手机,而是各种各样细分领域的平台。物联网时代各种传感器目前没有一个MTK解决方案,也没有一个完整和成熟的操作系统。

很多做APP的团队基本都是软件工程师,基于用户需求开发了一款APP用软件实现它,同时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等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想法开发增值应用,这在物联网时代会面临难题。团队没有硬件工程师,如何去整合供应链成为一个问题。物联网时代很难再用一个免费的策略去攻这个市场,免费的成本会更高,物联网时代有时会有再在的硬件成本发生,怎么整合供应链让成本变得更低是个问题。

第二,对于用户的需求理解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要用更真诚的态度,要更近距离。物联网时代的应用场景更复杂更细分,而且有阶段性的特点。一个真正了解用户的团队,能够花上一半以上的篇幅来谈他们如何理解用户需求的。很多创业团队所列的用户需求是自己设想出来的,不是真实的。

你跟用户需求应该是平等的,需要近距离观察。用户的需求是有阶段特性的,在物联网状态下跟人离的更近,并不是简单运行在手机与PC端上的。比如可穿戴设备要监测人的运动、心率、心电,就意味着对人做更近距离的观察。大部分用户甚至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做问卷调查也未必真实了解其真实需求。了解用户需求一定是创业的重要前提,并且是长时间的,不是简单的网上复制。

明势资本创世合伙人黄明明 几个案例说说智能硬件的应用

单看一个智能硬件是孤立的,硬件背后的数据起到很大的作用。譬如傅盛做的爆米是实验性的产品,美的的智能家居希望将来不只是净化器,每年几千万台空调都加上这样智能芯片,芯片进入到千家万户就能收集到包括污染数据及PM2.5在能的各种数据,这对了解整全国各地的家居空气情况和污染情况是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

PP租车的车主在需要装一个智能硬件,PP租车想用车的用户APP一搜,附近某辆车车主愿意租车,车主不用亲自为用户送钥匙,租车用户只要拿着手机到车跟前,车门就可以自动开锁并打开,你拿了那个钥匙直接把车开走。车里面的智能硬件会记录用户所有的行车里程、消耗的油耗,当车到达目的地硬件自动给手机发一个信号,手机里面扣费成功。PP租车即将成立一个 保险公司,某大型保险公司的老总主动跳槽过去当CEO,其所求在于PP租车使用软硬件累积的车主使用习惯的数据,这是之前任何车险公司解决不了的。

电动车的核心的问题是续航里程和电池。在两轮车里面加一块或者几块陀螺仪芯片,在上坡下坡的时候如果车智能调节电机转速,同样的电池容量的情况下至少可以提高续航里程30%—50%。芯片可以做到充电的问题,让全国骑电动车的用户用UGC的方式上传上来,电动车的地图上会显示附近最近的充电站,这是车联网的应用。

无人机是机器人的早期应用,平行机器人或者三轴的并联机器人可以替代人们做高危的工作。同时,生产线上人和机器可以互动和交互。美国有个项目叫GMtraker,做了简单的芯片并内嵌到跑步机等各种器材里面去,各种健身数据都能清楚的展示给健身者,这样可以替代一个很贵的私教。并且,所有健身房的数据都联在一起,你一个人锻炼的轨迹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汇总到一起,可能能做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来。

超声波沙龙主持杨子超 万物互联的“三部”论

物联网本身最早的时候强调的是在物流领域在信息传递领域还有简单的识别应用,这是一个国家战略,可以优化很多产业链。万物互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智能硬件,第二部分O2O,第三部分相关联大数据。

首先万物互联要有传感器,最低级的要求要搜集信息要有传感器,这个东西在万物互联里面要求级别最低。第二,O2O。O2O最大的问题是一个“2”,“2”是用户场景刚需的问题,一个虚拟世界一个现实世界,我们必须要连接它,那么这个“2”是很重要的,包括电商本身2就是物流。这里面的2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刚性需求。O2O特指的是刚性需求,后面用户数据的持续搜集和分析,这是相关联的大数据。

在万物互联领域,很多创业者可能只有一次创业机会,我们如何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行,或者预判产品是在一两年内还是两三年后可以突破的,便于大家找投资或者在战略布局上面有更好的想法。这里有一个万物互联进化顺序:第一阶段是智能手机,去年和前年还有今年都是整个智能手机普及的过程;第二个阶段出现O2O、家庭娱乐、民用机器人、优化安全,这个是今年明年的重点;第三阶段是后面的需求,每一块有先进化哪一部分,后进化哪一部分;第四阶段有点战略,不建议创业者去考虑,门槛过高,而且也是大公司需要做的事情。

结论是,智能硬件除手机外越接近于人的创新场景越难做,大家做智能硬件的话,接近于人的身上的东西尽量少碰,一定是在远处或者在人的社会环境中做的一些东西可以做。第二,由外到内的进化,一定是由外而内的进化。第三,万物互联比PC和移动时代创业的井喷指数要大,大家可以提早布局。

【文/王吉伟 微信mcjave】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