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破亿后,超级App手机淘宝还想干嘛?专栏
作者:龚进辉
2015年9月,手机淘宝(以下简称“手淘”)产品运营负责人蒋凡宣布:“手淘日活跃用户超过1.1亿。手淘成为与微信、手机百度并列日活亿级俱乐部的三大超级App。此时距离阿里提出All in无线战略已过去整整两年。
众所周知,面对新变化和新趋势时,创业公司发展策略的调整往往比大公司更为积极和灵活,所谓船小好调头,大公司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避免经历阵痛和遇到更大的阻力。比如,百度移动端流量超越PC端的背后,是利润率从2012年Q3的53%下滑至2014年Q3的29%。
与百度破除移动焦虑症相同,手淘的涅槃也同样付出巨大代价,不仅经历无线战略的调整,而且倒逼产品、技术、设计、运营、营销全面升级,使外界对阿里的认识从电商平台升级为技术和商业并重的公司。
All in无线:手淘成航母级App
阿里从PC转型到移动互联网,遇到了两大障碍:PC习惯和工具化的App。2010年,淘宝就成立了“无线事业部”。毋庸置疑,淘宝是PC时代的电商巨无霸,因此,最早复制PC端的手淘带着无法抹去的、深深的PC烙印。手淘要想从PC端无缝接入无线端,遇到重重障碍是必须的,如何突破,实现全垒打,向着移动互联时代转型,是当时手淘的重中之重。
虽然最早的手机淘宝能下单、能查物流,也尝试了几个纯移动功能,比如微淘、生活圈、淘伴,但离完全转型成无线端的终极目标相去甚远。而2012年微信的横空出世,加快了用户对手机的使用频率,而默默无闻的手机淘宝还是继续沉默着。
手淘在移动互联网上很难攻克的另一大障碍则是工具化的App。为了单纯的工具性功能而设计的App,不利于PC端模式的照搬,既有的技术、页面逻辑、用户体验全都不支持,平台级功能只能在摸索中自行开发。
为应对上述障碍:手淘将独立的App转变成自身平台上的频道,仅留下极少数App,让手淘成为淘系在移动互联网上辨识度最高的单一品牌。这成为阿里系客户端的一大特色。
好钢用在刀刃上,除了天猫、聚划算等少数App之外,阿里将更多精力倾注在手机淘宝上。于是,2013年阿里宣布“all in 无线”后,阿里从各个业务抽调了精英,进一步壮大手淘部队。
这一战略级思想形成了目前整个手淘设计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平台级”App之所以可能的根基。
每次双十一都是一场技术的大阅兵
淘宝系从PC到移动的大迁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产品、技术、设计、运营、营销等多个环节。对手淘而言,这是一场没有任何输的本钱的战斗,也注定异常惨烈。
据手淘老员工回忆,前几个月不断摸索,有人转岗或离开,再有新鲜血液加入,战况堪比诺曼底登陆。“All in就是把你放在最前线,有些人冲得好厉害,有些人不适应要回后勤,有些人‘战死’在路上。”
面对重重挑战,手机淘宝始终坚持“产品、体验、运营的需求方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真实的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随着架构、性能、体验的不断优化,手淘上的订单量开始节节攀升,不但成为阿里双十一的主战场,并在2015年双11第一次大规模全面实现了千人千面,背后离不开交易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对流量进行个性化分配,使长尾流量被充分分配,并有利于指导商家备货。
个性化推荐是用户运营的必杀技,每个用户都拥有一家“专属商场”,是一种有效且自然地把用户拉回手淘场景的粘性手段,有助于提升成交率。手机淘宝技术负责人南天表示,千人千面不仅有搜索团队的算法,也有手淘团队的智慧,“如果技术不成熟,你永远不敢去推。”
事实上,除了大规模实现千人千面,手淘在裂变过程中还遇到诸多技术难题,首当其冲的是系统架构,“当你的架构不是模块化的时候,上千人在一起作战,一个人出问题,所有人都挂。从本质上解决大规模研发团队从手工作坊走向软件工厂的协同问题,需要一个优雅的客户端架构设计。”
由于研发周期较长和试错成本较高,淘宝的技术优势在移动时代完全丧失,手淘退化成只能满足购物、查物流、搜索三类需求。面对不可控的技术挑战,南天要求用模块化的ATLAS开发技术在2014年5月20日发布一个新版本,架构方式的巨变让底下人苦不堪言,甚至有人在友秘上吐槽南天带的手淘团队“没有成绩”。
当时国内没有几家公司采用ATLAS,手淘团队每天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在办公室度过,南天全程用高压的方式才能推行自己的计划。他的想法很简单,在ATLAS架构下,用热补丁形式就可以更新版本,不需要用户去应用商店下载更新,“技术应该帮用户换好新版本,因为很少有人每周跑去刷最新版本。
换言之,ATLAS的最大好处是解放生产力,手淘中的很多模块,比如淘宝、天猫、聚划算等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接进来自己操作,不需要手淘团队插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飞机起落架标准、方便、灵活。”南天对技术的判断得到团队的认可,最终手淘的ATLAS版本赶上预定日期上线。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双11的交易规模都屡创新高,而庞大数据背后,技术的保驾护航都是居功至伟的。
手淘的野望2016
亿级日活跃用户并不是手淘进化的终点。据悉:手淘在2016年订下了三大方向:内容化、社区化和本地生活服务化。
内容化方面,2015年3月,淘宝头条上线,占据手淘首页中间的黄金位置;9月,手淘推出内容开放平台,拿出首页优质资源和流量,吸引媒体、自媒体、红人及资深消费者等入驻。同时,创作者、机构等将在未来3年共享手淘20亿规模的市场佣金。手淘内容化的好处是用户成为内容的输出者,让不同购物场景沉淀下来,与用户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社区化方面,2015年11月,手淘上线名为“问大家”的用户互动问答功能,吸引千万人参与,每天产生上百万个问题,并陆续上线砍价、求打赏等社会化功能。截止目前,“问大家”的UV已经突破千万大关,这也从侧面证明“在消费主路径中揉入了社区功能效果远胜于开辟一个新的社区版块”,这或许将成为手淘社区化的重要经验参考。
本地生活服务化方面,2014年手淘曾组织线下商家大玩特玩“38”节,请全国人民吃喝玩乐;2015年双12,淘宝生活服务连接的百万服务大军,为用户提供上门保洁、洗衣、美甲、大厨、按摩等服务,并提供超过1500家教育机构的近2万门在线课程。作为连接一切的重要一环,O2O成为BAT激烈厮杀的又一战场,在重启口碑、投资饿了么等一系列布局之后,2016年阿里可能将通过手淘加速撬动线下万亿级生活服务市场。
可以预见的是,2016年手淘的用户粘性和成交率将登上新的台阶。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