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之外的老派博物馆都是如何玩转互联网的?观点
故宫淘宝,故宫新媒体,和腾讯联手开发手游等IP,这些听起来很不故宫。但事实上,凭借一些列动作和口碑,故宫俨然成为博物馆与互联网结合的典范。
“我们对博物馆有一种恐惧,艺术是精英的文化,一想到博物馆就是看不懂的雕塑和油画。”一位印度籍美国工程师曾这么说。
而互联网与博物馆的结合,让沉闷、古老、庄严的博物馆变得更亲近。除了故宫,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都怎样有意思地玩转互联网?
故宫:不玩互联网的博物馆不是好淘宝
与18岁的腾讯合作,过几年就600岁的故宫大有逆生长之势。不过早在三年前,无论是官方网站、APP还是微博微信,故宫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新媒体的探索。
2013年,第一款APP《胤禛美人图》上线,上线刚不到两周下载量突破20万。目前为止故宫已经上线了8款数字阅读产品,反响不俗。
其中不得不提其微博”@故宫淘宝”,售卖一些周边产品,文风机智风趣,甚至还会和其他官博打情骂俏。比如故宫另一个正经的官微“@故宫博物院”风格是这样:
“@故宫淘宝”画风是这样:
从阿里到腾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开始与故宫展开了更多的合作,从旅行、文创到游戏、表情包,故宫打造的是年轻文化意象。
凭借故宫这个传统文化IP,出身就不俗,而透过故宫淘宝等将IP人格化,拉近了受众。一些列新媒体产品给了人们了解故宫的直接渠道。
海外的博物馆在这条路上玩出了更多有意思的花样。
口袋型博物馆
“口袋博物馆”,通过设计APP产品让大家足不出户,便可近距离观赏到文物的高清图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也有互动游戏型,通过猜谜、卡牌等一系列简单的小游戏,把相关内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
1.法国卢浮宫
法国卢浮宫作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卢浮宫可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络。
卢浮宫在其APP中精选了100件珍贵藏品,其中包括古希腊雕塑和提香、达芬奇、拉斐尔等大师的画作。500幅图片供用户与文物亲密接触,并附有详细的背景介绍及馆藏位置说明。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文物通过邮件或社交网络的形式与亲友分享。此外,卢浮宫还开发了拉斐尔个人画作的专题App。总体来说,卢浮宫推出的一系列App走移动博物馆路线,缺乏互动,但制作精美,比较适合专注了解文物的朋友。
卢浮宫APP
APP封面
2.英国泰恩·威尔档案馆
泰恩·威尔档案馆APP
走在英国纽卡斯尔市的街道上,你的手机可能会突然跳出这样一条信息:“曾经扰乱治安的酒徒和斗殴分子,会受到公开羞辱的惩戒。”短暂的茫然后,你会发现自己正站在曾经酒徒横行的酒吧街上。再往前走,你又会在手机上看到,“1733年,一个表演者在城堡前召集了一群看客……”你一转身,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堡就矗立在身后。
威尔档案博物馆设计的这款APP结合了当地历史、档藏珍品和手机定位,让游人身临其境地体味历史,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对博物馆的兴趣。
3.美国MoMA博物馆
作为全球最杰出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MoMA的应用更时尚,更贴心。同是博物馆导览,MoMA的界面比其他博物馆酷炫很多。它除了具备导览作用,介绍最新展览、藏品和馆藏分布外,还有很多视频介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理念等,让你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这款App大小只有5.8MB,还附带语音讲解,提供中文服务,此外,它还能分享藏品并编辑相关感想发送到社交网络。
此外,MoMA还特别为小朋友设计了一款App,基于画图板,孩子们可以通过勾画不同线条、色块,完成属于自己的一幅当代艺术画作。此外,还可以解构名家作品,根据不同提示了解原作的创作过程。
4.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可能是世界上拥有App最多的博物馆,多达22个应用游戏。除了官方导览的常规应用之外,他们还根据藏品主题开发了若干互动游戏。这款游戏要求玩家在两张照片中找出伪造的一张。其照片素材都是馆藏珍贵的影像资料,让你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游戏选定了超过40组照片配合猜谜游戏,告诉玩家为何这些历史照片被“动刀”了,其中就包括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艺术大师达利和摇滚歌手猫王的照片。
5.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PP
跟它的名字一样,这款App基于太空探索主题展开。内容涵盖太阳系、月球、NASA火星车探秘等内容。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上的摄像头,在展厅11个标识处激活相关内容,获取讲解短片。同时也提供浏览中的分享功能。当然如果没能亲临展馆,也是可以与网站上的标识对接,获得同样的内容。
APP封面截图
除了开发APP,这些海外大型博物馆纷纷开始玩转微博、微信。
卢浮宫博物馆已开设微信中文账号。该微信账号提供博物馆地图、导览图及历史和新展览活动等中文信息。“ 不过不像“故宫淘宝”微信号那样活泼,卢浮宫走的还是艺术风:
此外,法国国家古迹中心开设了微博账号。法国国家地标凡尔赛宫也开设微信中文账号。
现代科技让你身临其境
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变得更加触手可及。譬如国内2012年上线的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通过音频讲解、实境模拟、立体展现等多种形式,让用户通过互联网即可身临其境地观赏珍贵展品,便捷地获取信息。
Google 开发的一款手机App,通过与多家博物馆合作,使用Google的街景技术,提供大量的展览背景、文字解读、语音导览,来提供360度无死角导览,使得用户能够利用手机足不出户,就能尽览世界各地精彩博物馆。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在馆内第一画廊建造了2副 5米长,1米高的多点拼接触摸框,被称为“收藏墙”。
收藏墙里放置了3500件艺术作品和预置的参观路线,能够帮助参观者轻松找到想要观赏的作品;参观者还能通过选择想要参观的作品而快速生成自己独特的参观路线。“收藏墙”所使用的多点触摸框还可以同时满足16个人的操控。
而当下热门的VR、AR、甚至是直播等技术,也正一步步与博物馆结合。
总的说来,国内外的博物馆可以说都紧紧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而其实博物馆要解决的另一个重点问题在于社交网络化。公众需要理解科学,更需要与科学文化互动,甚至是从接受者变为传播者。
一项由皮尤研究中心基于对美国1224个博物馆机构进行在线调查而发布的一份“新媒体与博物馆观众参与”报告表明,社交网络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艺术机构的普遍认可,并且已经渗透到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运作的方方面面,成为美国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科学,更需要有意思的科学,国外不少机构还尝试自主开发基于馆藏的社交媒体游戏,通过和社交网络账号相连接,使用户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有关藏品的科学文化知识。
如布鲁克林博物馆开发了名为Freeze Tag的社交媒体游戏,用户通过登陆自己的SNS账号进入游戏主页,通过回答用户关于馆藏展品的疑问来实现一步一步的通关。
当博物馆也变为自己的兴趣社区,科学才从高墙深院走向平民化。
【作者介绍:文/黎梦竹 徐茜楠,公众号:南七道。】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