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由权力系统造就的人人噤声不语的高压社会里,如果一位写作者为权贵大唱赞歌,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也不会相信,媚起权来毫无底线不知羞耻,那他多半会成为人们心中默默谴责批判的对象。
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一个写作者如果没有勇气写出真相,那闭口不言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退路和选择。由此,那些真正有勇气和良知的人站出来,冒着失去生命与自由的危险,讨伐那些不公与丑恶,才尤其显得可贵。
市场法则统治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时代,一个写作者去写那些连自己也不会相信的东西,会怎样呢?
他(她)非但不会承受舆论的愤怒声讨,反倒像是在舞台聚光灯下的耀眼明星般,揽获更多的关注聚焦,以及由此带来的金钱上的可观收益。
在短视频推送成为微信公号阅读新宠的趋势下,原来只出品文字的公众号越来越失去吸引力,毕竟人们还是喜欢以最节省脑力的方式去获得放松休闲。
可咪蒙的出现似乎将这一定论打翻,许多粉丝在午夜等待着她最新的犀利毒舌吐槽文章推送,每个人在看完文章后都像喝了一杯刚从冰箱解冻出的可乐,感受到一股透心凉式的爽快——尽管这毫无营养价值喝多了还会有伤身体。
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类有六大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恐惧、惊讶、愤怒、嫉妒。在这六大情绪的基础上,还会有一些复合型的情绪出现。
咪蒙的文字成为阅读率和传播率俱佳的典范,就在于咪蒙是调动读者情绪的高手。
尽管咪蒙公号推送文章选材广泛,但每一个选题其实又都有着深深的共性:题材和行文必须能将读者身上的某(几)种情绪最大化调动起来。
要做到调动起公众的情绪,必须深谙偏激之道,无偏激不成文是咪蒙公号文章得以在微信阅读圈内迅速传播的不二法门。
不管是它早期吐槽的《港囧》《夏洛特烦恼》的影评,还是令其大火的《致贱人》等文,都在用一种最为简单粗暴的情绪刺激着读者感官。
一个在小范围内存在的局部的、甚至轻微的现象在咪蒙的文章中被夸大成一个普遍的、严重的事实指控,读者的情绪,不管是喜悦还是愤怒,事实上都是建立在一种虚假的言辞包装之上。
那些从不怎么理性思考,遇事就很情绪化的发泄的头脑,看到这些满篇挑衅刻薄的言辞,就像是高度易燃物遇上了火苗,将大脑整个燃烧,进入完全的非理性状态,高度认同文章所言。
再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美化自己的倾向。所以在咪蒙的读者中,每个人都会本能不觉自己就是她的笔下被吐槽的人,相反他们觉得自己是纯良的小白兔,是无辜善良的受害者。
其实,只要对群众心理学有些基本的了解,都会熟练拆解出咪蒙所有套路。咪蒙的爆款文也是建立在对群众心理的精巧把握之上的。
就像她会将舆论声讨的田朴珺用极尽尖酸刻薄的文字予以嘲讽,甚至赐以“独立婊”的名号,却对那些只有一张漂亮脸蛋却毫无演技的小鲜肉们极尽赞美,而这赞美的最接地气的表示就是“想睡”这些小鲜肉们。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揽客策略,毕竟这些小鲜肉的粉丝们数量如此庞大。
咪蒙最近真正引起一些媒体人声讨的文章是谈论“爱国”主题和“睡丑逼”主题的文章,这两篇文章的出现,让咪蒙的“吃相”变得越来越难看。
前一篇文章毫无逻辑的将美食与爱国联系在一起,生硬牵强,逻辑混乱,看得让人尴尬癌都犯了,但是并不是这一点让很多评论者厌恶咪蒙,而是咪蒙早年间在微博上讨论爱国的言论分明就是公知范儿的那种“批判主义式”的爱国呀。
这种情况,最常拿来解释的理由就是“人是会变得呀”,就像你今天常常会讨厌过去的自己一样。
但是,人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经历了某些事情产生的发自内心的真正改变,再有一种就是在利益面前假装改变。
你不相信你文章中的观点,但是这不要紧,因为人们需要这样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能够带给你巨大的名望与利益,所以相不相信并不重要,你只是一名商品制造者,按需完成任务即可。
而后一篇文章尽管采用了所谓“欲扬先抑”的笔法,但是很多读者并不买账,认为这篇文章有辱王宝强、黄渤等一众在娱乐圈内并不靠颜值吃饭的明星。这不得不让咪蒙对文中流露出的谩骂式话语道歉。
就像人们在被灌了越来越多的温暖版心灵鸡汤后越来越无感一样,咪蒙的这种毒舌鸡汤也会有喝腻的那一天,套路式的文章永远都可以批量生产,但时间久了这些批量生产的东西便需要迭代更新,旧产品不再受到市场的欢迎。
咪蒙近期文章引发的公众情绪,似乎也预示着,咪蒙式鸡汤距离读者喝腻的那一天越来越近。
【来源:iDoNews专栏 作者:何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