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说:我为何不愿看到HBO这样的传统老台没落观点
“这不是电视,这是HBO。”在九十年代末期,HBO的宣传口号更名为这句话,其后的数年间,HBO在剧集制作方面也确确实实履行了这句口号所代表的真实含义,说HBO重新定义了电视剧集也不为过。
那是HBO大放异彩的时代:《监狱风云》这种“很黄很暴力”的剧集负责较高的收视率,后来被评为“该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剧集,《火线》则代表了HBO在剧集创作上孜孜不倦追求的广度与 ,当然像《黑道风云》《六尺之下》《兄弟连》等剧在口碑与收视上都取得了闪耀的成绩,在每一次外媒评选HBO经典剧集时,这些HBO黄金时代的剧集总能忝列榜单。
技术的变革总是突飞猛进,HBO用数十年的积累造就的行业老大地位,如今正在被Netflix和亚马逊为代表的原创视频网络平台所超越。
2015年Netflix一共制作了450小时的原创影视节目,而HBO制作规模为401小时,这也是Netflix首度在制作节目总时长上超越传统有线台。
Netflix战胜HBO的手段根本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其互联网运营思维,所以我说如果你真正热爱美剧,是绝对不希望HBO这样的良心有线台被逼到无路可退的。
HBO作为电视媒介,Netflix作为互联网平台,从运营上看的确后者要比前者更具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可是在内容制作上两者却需要颠倒位置,负责创新的正是HBO这样的传统有线台,而Netflix的剧集其实反而“保守”。
为什么这么说?市场上流行的大部分剧集,都属于“迎合市场”需求的作品,放在中国语境下极其容易理解,那些拍出来的热门网络剧、大电影,多根据热门小说IP改编而来。
Netflix一直在强调大数据对于制作剧集的辅助作用,大数据其实就是一个虚拟的大IP,它负责收集的是观众观看某种类型剧集的过往经验,这种过往经验在经过收集、整理、归纳、分析之后就会变成接下来剧集制作的“指导方向”。
从商业运作和利润回报的角度来看,依托数据的分析是再合理不过的,但也正是大数据,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Netflix旗下开发剧集的多样性。
观众会知道自己喜欢一部什么类型或题材的剧集,但这并不是全部,观众对于充满各种套路的剧集看多了迟早会感到厌烦和排斥,这时候迎合需求就变得不那么管用了。
相反,那些能够“创造需求”的剧集此时就会脱颖而出,令观众印象深刻。在剧集创作上,太熟知观众的需求未必是好事,被观众需求所绑缚,就更为糟糕。
我无意将HBO等传统有线台美化成“只求艺术价值”的良心电视台(事实上,HBO为了吸引眼球,黄暴玩得一点都不少),我只是在说明一种创作上的态度。
HBO今年制作了由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担当制作人并兼任首集导演的《黑胶时代》,这部剧集讲述的是70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圈的故事,投资成本高达1亿美金,华丽的极具年代感的布景、复古的电影感十足的色调、每一集铺排得满满的经典音乐,这些高度逼真再现的情境彷佛直接将观众带入迷幻感十足的70年代。
但是很不幸,这部剧集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视率,在这种情况之下,HBO依然预定了该剧集的第二季。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种事情,放在如CBS、NBC这样的公共台,一两集之后则再无续播的可能性,而如果被大数据测算呢,那这部剧集从一开始就不会被制作出来。
正是因为这种“不讨好”观众的尝试,才让美剧延展更多崭新的可能性,也让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咖开始加盟美剧制作成为常态。
如果说美剧正处在史无前例的“黄金时代”,那维系这一“黄金时代”的基石不是依靠数据算法迎合需求,而恰恰是创作者们突破既有的套路,不落窠臼,创作出在思想含量和技术含量上都不逊于电影的剧集。
2015年的艾美奖上,HBO在迷你剧、长篇剧集方面将许多大奖收入囊中,而Netflix旗下的众多剧集虽然也获得提名,但是终究无缘艾美。
也许评委会在用自己的态度证明:互联网平台下的剧集无论如何众望所归,一部剧集播出,最后被盖棺定论之时,唯一的评价标准,依旧是它的质量本身。
不过传统电视剧与网络剧的比较,放在国情完全不同的中国,就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话题了。
【来源:iDoNews 专栏 作者:何熠】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