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累积成强大的共享资源,每个人都将是这个慷慨时代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克莱·舍基的《认知盈余》一书里如是写到。似乎,克莱·舍基也没有想到,其当初设想的“盈余”如今会演变成共享精神,并且不断被放大,直到今天的共享WiFi、共享出租车、共享篮球以及共享雨伞,一切都可以披上共享的外衣。
但,人们没有明白的是,《认知盈余》里还提到一个重要的点是“无酬的动机”,正是由于这,用户才愿意参与,而现在的共享却充满着各种市侩,其虽然也是以闲置资源为基础,不过,一切都是基于充满铜臭味的“钱”的基础上,现在是“有酬的动机”,否则,谁愿意把自己的 、单车、充电宝等进行共享呢。
日前,广州地区的共享雨伞平台“魔力伞”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据介绍,魔力伞团队在广州6个地铁站一共投入1000把雨伞,吸引了4000位用户。用户只需要扫描设备屏幕里的二维码即可支付押金,借伞、还伞,其使用方法跟各种共享模式的使用模式类似,不算麻烦。
今年各种共享“出街”,其实都是受了共享单车的诱惑,被大多数人不看好的共享单车最终不仅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更是获得了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的青睐,to VC、to 巨头的模式都得到了验证,自然就让各种创业者试图以共享的噱头来进行创业,所以,共享充电宝一推出后,就迅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并且,王思聪还为此打了个赌。
正在大家为各种共享“嘲笑”的时候,创业者们想出了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的路子,要知道共享雨伞目前还没有大量创业者参与,任何新兴创业公司来做这个项目,都有可能迅速被投资人青睐,只要会忽悠,难保不会有巨额资本支持。
这里面有两个力,一是大家对共享的关注度比较大,用户已经越来越期待其他领域的共享模式出现;二是资本方面对共享的暧昧态度,共享雨伞这种模式,能够迅速吸引投资人的注意力,至于是否能够获得融资,就看创业者自身的能力了,而要到BAT等互联网巨头关注的地步,则要靠几个月后的发展,BAT等互联网公司鲜有会直接从天使轮进入。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创业者们对于共享雨伞还处于观望阶段,暂时还没有一次性大量创业者涌入的情况,但难保未来不会有创业者按照这条路线来复制,因为共享雨伞本身的模式并不复杂,只要按照魔力伞这种模式玩就行,而且,还有共享单车这位“前辈”在前面开路,共享雨伞只需要按照共享单车的模式往下走就行。
共享雨伞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真正处理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晴天,显然不会有用户来使用共享雨伞,而雨天,用户对于雨伞的需求会激增,这种弹性空间下,共享雨伞如何能够快速响应这种信息不对称,某地区放多了,就是浪费,放少了,用户就不够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才是真正的痛点。
资本市场会不会看好共享雨伞这种模式,暂时还看不出来,可选的创业团队并不多,而且,目前的趋势太小,1个月的时间才4000位用户使用,这可要比共享单车的速度差远了,规模也太小。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篮球,更多的是披着共享的外衣,就着赚钱的路,其并非是利用本身市场的盈余和空闲,而是用钱来堆出一对产品来满足用户的小众需求,这个完全够不上所谓的共享。因为共享精神的要点是用户参与的,而不是由公司性质参与的,一个是UGC,一个是PGC,两个天然不同。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篮球是一种商业行为,不是共享行为。
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则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这种商业模式,因为用户有需求在这里,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的弊病是披着“共享”的外衣,换种说法儿,也许略靠谱点儿。总之,共享精神是彻底被玩坏了。
至于用户如何看待共享雨伞这种模式,我认为,如果有应急的时候要用,用用就好,不用也没必要生气,反正这些公司的模式都是to VC、to巨头,用户不是重点,每年死掉的“风口上的猪”多了去了,创业者们非要生生的造,用户还能让创业者们不造么。
来源:郭静的互联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