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贷款千万不能碰!校园贷何以"借尸还魂"?金融
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城都是“校园贷”。
2014年以来,分期乐、名校贷等“校园贷”,开始在象牙塔内野蛮生长。随之而来,也衍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河南某大学生贷款60多万赌球,最后精神崩溃,愤而跳楼;大学生借贷血拼后,无力偿还,个人征信受到影响...举不胜举,校园贷之“恶”的鲜活范本在一幕幕上演。对此,教育部曾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不过,来自网贷机构的校园贷,真的令行禁止了吗?
据媒体报道,自禁令之后,仍然有不少大学生卷入借贷风波。仍有部分平台顶风作案,不少贷款APP的大门仍然向大学生敞开,从以前直接贷款改头换面做起了电商购物、分期还款的生意;有的还和其他网站合作,鼓励大学生“先消费、后还款”。
9月16日,大四学生张丽(化名)在分期乐上申请到了12000元的额度,其中乐卡借款额度为6000元。她在开通乐卡的时候选择的是“我未工作”,学历选择的是“本科在读”。而有的学生在网贷平台爱又米注册时,填写了本科未毕业和学校名称、入学时间之后,还要验证学信网信息,并均能成功贷款。
很显然,这些平台明知借贷对象是学生,甚至核实了详细的身份信息,非但没有拒绝,反而发放了贷款,这是明目张胆地违规。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这些平台敢顶着禁令放肆任性?
校园贷依然猖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依法打击整治不力,违规成本低,恐怕是首先绕不开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正规的校园贷款金融服务缺位,让非法的校园贷钻了空子。
禁令之下,校园网贷仍然大行其道,个中原因让人深思。就目前看,“取缔校园贷款业务”的禁令是来自教育部,虽说此前在2017年5月27日,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三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这一通知还曾一度被看做是对校园贷款野蛮增长最严格的一次监管,但目前,“校园贷”乱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悲剧层出不穷,这说明相关部门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应该说,校园贷的初衷是助学和帮助学生创业,校园贷的出现,让大学生超前消费成为可能。如此,既能“能解决了大学生的燃眉之急”,也能扩大内需,颠覆“量入为出”的消费模式,何乐而不为呢?但在近年来,校园贷却明显走了样。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如撒向大学生的诱饵和鱼钩,挑逗和释放着年轻大学生的心魔。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防范意识较弱,一些校园贷款的审核门槛过底,甚至是打政策的擦边球,暗设消费陷阱,让校园贷严重变味,成了高利贷、“夺命贷”。比如,许多校园贷产品,“凭学生证即可办理”、“一分钟系统自动认证”,甚至盗用同学信息,都能获得贷款;不对客户进行风险控制,不讲清消费风险,甚至连贷款利息都说的含混不清,而一味地鼓励不韵世事的大学生“贷贷贷”,以便获取自身的利润。种种迹象表明,疯狂的校园贷对大学生而言,已不再是福音,而是灾难。
禁止校园贷,无疑是出于保护大学生利益的好意。但是,两厢情愿的事恐怕很难禁得住,无非是这个不让借了,就去找另一个借,校园贷没了,其他的“贷”可能就来了;互联网金融被赶走了,传统银行又带着“卡奴”回归了。
综上,法制君认为,要让疯狂、暗藏“杀机”的校园贷不再继续,固然有赖于监管继续发力,但最重要的还是疏堵结合,要想让“借尸还魂”的非法校园贷无所遁形,更有赖于“正规贷”有所作为。
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让真正的有需求的大学生获得金融支持,这是源头预防之策。试想,如果银行提供的校园“正规贷”的丰富性、可选择性、便捷性不输给违规校园贷,甚至更优,且没有违规校园贷的种种后遗症,那么,“正规贷”就很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即便不禁止网贷进校园,违规校园贷也难以生存。
【来源:法制网】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