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3·15”:匪我思存再“被侵权”、蓝标事件兴起,社交平台成为“维权”新战场?水煮娱
15日一早一场小员工维权闹剧拉开了今年“315”的序幕。一篇署名小员工,标题为《蓝色光标,所谓亚洲最大公关公司,如此坑害老员工,良心真的不会痛吗?》的公众号推文在朋友圈迅速发酵,阅读量10万+,点赞数万余。只是下午该文章已被删除无法访问,原作者亦发文致歉称“冲动”。
消费者的节,营销人的劫。全民维权的日子里,即将揭幕的315晚会成为悬在无数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各大企业公关更是早早进入备战状态,势要在这个新型演武场上一决高下,而蓝标事件的发酵则让公关公司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当事人加入维权混战中。
无巧不成书,近日,网文大神匪我思存也在微博上发表长文,就腾讯在播剧《人生若只如初见》涉嫌侵权一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名为《原创永远都不死》的网文维权之战在“315”到来之际备受关注。
娱乐独角兽注意到,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件维权事件背后,代表的正是互联网时代维权的新态势:用户正在成为维权的主动推动者而非被动受益者,而其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亦成为大众手中的利器。
匪我思存再次发文维权,《人生若只如初见》涉嫌侵权?
近年来,影视剧注水、偷票房、收视造假、演员抠图替身等行业问题早已成为“315娱乐圈打假”的必然话题,老生常谈式的反复批评指正,希望能够为行业带来一些良性思考,然而看起来却收效甚微,其中尤以网文IP带来的版权之争、抄袭之争为甚。
3月11日晚,知名作家匪我思存微博发表长文《原创永远都不死》,指责《人生若只如初见》涉嫌在影视剧版权到期之后无版权翻拍其作品《迷雾围城》,并表示“不管怎么被践踏,怎么被侮辱,怎么被欺凌,怎么一次又一次被人连头带脸踩过去,原创永远都不死”。
其实这并不是匪我思存第一次就《迷雾围城》改编电视剧一事和剧方产生纠纷。早在2016年3月,她就曾发文《关于<迷雾围城>电视剧不得不说的一些话》称剧方违法侵权;4月5日,制片人常莎发文《价值1200万的眼泪》质疑匪我思存是“鳄鱼的眼泪”,1200万续约费远高于市场价。
在两人的你来我往中,不难发现一条清晰的时间线:2011年双方签订版权协议,彼时作品尚未完稿只有8万字;在作品完稿之后至2015年之间,剧方耗资巨大对作品进行改编,期间匪我思存从未参与;2015年12月电视剧启动会上,匪我思存方出席发布会,但本人未到;2016年3月12日正式开机;随后匪我思存指出合约到期,剧方涉嫌违法侵权。
双方争执不下对簿公堂,一审判决匪我思存获得制片方50万赔偿费,小说《迷雾围城》改编的电视剧照常拍摄、制作,迎来了短暂的“平静期”。
近期随着《人生若只如初见》在腾讯播出,匪我思存再度发长文表示“二审还没开始,对方就播了”,并贴出律师函表示一定追究到底,律师函中表示“侵权行为已被法院认定,在最终结果确定前,建议涉案电视剧暂停上映、播放”。
截止目前,剧方并未对此事做出任何回应,腾讯视频《人生若只如初见》亦未做下架处理,用户仍可正常观看。对于这场历时长久的维权之战,微博上对于此事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舆论走向,有支持原作者维权的,但也有质疑其蹭热度,孰是孰非尚无定论,还需等待二审结果。
网文侵权屡禁不止,微博成原创维权主阵地?
提及匪我思存,除了网文大神这样的标签外,她为人所知的标签还有一个,那就是网文维权,可以说她的维权反击战和其作品精彩:2017年8月9日,匪我思存连发微博指出《如懿传》、《甄嬛传》作者流潋紫抄袭,甚至截图证明对方连错别字都不放过;2018年春节,匪我思存发博称“留言转交律师处理”,指的正是于正新作《凤囚凰》涉嫌抄袭《东宫》,并表示“别给抄袭者热度”。
其实,随着IP改编影视剧的火爆,大量的原创作品得以影视化,在被更多人关注的同时也必将面临更多目光的检验,事实证明,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任何侵权行为尤其是抄袭现象都将无处藏身:《锦绣未央》涉嫌抄袭200余部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涉嫌抄袭《桃花债》、《楚乔传》涉嫌抄袭《九州缥缈录》等作品……只是不知何时起,火爆的IP改编剧似乎和抄袭侵权形成必然联系,蹭热度也好,真侵权也罢,这种现象不免让人唏嘘。
侵权背后必然是维权之路,回顾之前事件,双方或是各执一词或是诉诸法律,幸运的是,匪我思存不再是网文维权的个案,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普遍现象;不幸的是,维权背后多数“被告者”选择选择静默不理,法律审判的滞后性也往往为其提供了滋生空间,待到剧集播放完毕、热度散尽时候的一纸判决往往只能让人叹一声可惜!毕竟目前《凤求凰》、《人生若只如初见》仍在正常播出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也有个例,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被疑侵权之后,唐七公子火速出手为自己发声,找来代理琼瑶起诉于正的律师团队,希望通过司法鉴定证明自己的清白。然而司法鉴定背后,抄袭之名已成,成为其难以洗去的污名。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此次匪我思存和《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版权之争,还是屡禁不止的抄袭风波,最初的发源地都是社交平台微博,坐拥数千万用户群体,微博可以轻松将任何事件放大至公众面前,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酵引起全民关注,形成舆论高潮,倒推创作者维权之路。
截至目前,匪我思存的《原创永远都不死》微博点赞量超5万,转发量过万,评论中更是聚集了大量为其鸣冤站队、支持维权的粉丝群体,助推此次事件迅速引起新一轮的舆论发酵。
左手微博,右手微信,社交平台成“维权”新战场?
回到今天的热门事件,其实是一起老员工被迫离职,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后自发的维权事件,当然也不乏网传爆料者称这不过是蓝标为客户爸爸做出的“自杀式公关”,究竟是真维权还是阴谋论,无人知晓,不过都是“315”衍生品而已。
截止目前,公众号原文已被删除无法查看;蓝标方COO肖中云回应称“此事仅是个案,公司正在与这位员工沟通,预计很快将对外发布正式回应”,企业总裁也在中午回应称公司正在高速发展、快速转型阶段,难免遇到此类问题,同时他指出,“所谓的员工第一只针对优秀员工,而不是为了某些不劳而获的员工使得‘劣币驱逐良币’。”
截止发稿前,原作者发文致歉称“冲动,对造成的不良影响致歉”。逐渐落幕的蓝标事件背后,网友的一句戏言,“有公众号的员工我们不需要”,看似调侃,实则点出了事件背后的逻辑:微信正在通过其自带的公众号、朋友圈等功能成为舆论维权的新战场。
向前追溯半个月,轰轰烈烈的“文艺女青年”事件、两会上刷爆票圈的记者事件、甚至到昨天霍金去世,动辄10W+的阅读和过万的转评赞以及刷屏式的朋友圈宣传,无一不是微信作为社交平台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明证。只是此次,蓝标事件让其在舆论之后再加新关键词:维权。
其实维权并不是近年来的新兴产品,如果以标签型产品“315晚会”来看,维权历史已有28年之久,期间遭其打假曝光的问题企业不计其数,一度成为无数企业的“大考”。只是时移世易,权威代表“315晚会”开始面临诸多质疑,仅以2017年为例,快传体育称晚会在维权时擅自抹去图片LOGO构成侵权;无印良品发函回应“核辐射”食品称错把公司地址当成食品产品。
同时,晚会自带的官方性和权威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大众,而是只能将目光聚集在一些比较引人注意的大企业、大趋势上,离真正的全民维权、全民打假尚有距离。而互联网带来的新型维权显然是一个恰到好处的补充。
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之前大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助推社会进入到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零距离、零时差接触到海量信息,并在相对自由的语言环境中表达观点,成为意见领袖;另一方面,坐拥巨额用户群体的平台对信息进行裂变式传播,形成舆论热点,从而引起舆论关注,倒推维权之路。
无疑,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正在逐渐成为大众维权的新战场,不论是2017年以来网文大神频频通过微博公开指责侵权事件,还是蓝标事件背后的小员工发布言论倒逼大企业维权,都可以看做是互联网催生的新型维权方式的代表案例。只是值得深思的是,热议背后能否有效借助舆论压力实现真正的维权还有待观察,目前看来仍不容乐观。
来源:娱乐独角兽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