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能否催生新巨头?

/ DoNews / 2018-05-22 17:26
和所有的风口都一样,由于资本急剧的注入,整个市场现在处于鱼龙混杂的情况,就连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因超高速的发展也被贴上了低价、假货、盗版的负面标签。

今年以来,社交电商这个后电商时代的“新物种”似乎是站到了风口之上。不仅许多平台从幕后走到台前,而且众多的明星资本也竟相进入。

仅在刚刚过去的四月份,就有社交电商领域融资、IPO的消息多次传出。先是以拼团模式起家行业现象级产品——拼多多完成30亿美金的新一轮融资,资本方为腾讯和红杉资本。在不到十天之后,“有赞”CEO白鸦发内部信称,中国创新支付公司用55亿股股票换有赞51%的股份。有赞随即成为持有中国创新支付的“大股东”,正式完成上市。其有赞的市场价值也超过69亿港币。

月末,以分销模式为主的社交电商平台云集又获得1.2亿美元B轮融资,鼎晖投资领投。

为何社交电商直到现在才变成了风口?

其实电商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在做,我们熟知的朋友圈微商就是社交电商的早期模版,还有口袋购物电商公司2014年孵化的产品——微店,可谓是当年社交电商产品的典范之作,当时对于崛起不久的微信来说,如果助推社交电商这个方向,未来也许可以在电商领域和阿里相抗衡。腾讯也立即投入了巨额资金来扶持微店。

阿里一时间也乱了方寸,用《往来》打防御战。京东更是和腾讯达成战略合作,获得了微信这个超级流量体的一级入口,解决了京东当时流量焦虑的病症。似乎大的互联网玩家都认为,社交电商将是接下来电商发展的主流模式。

但好的效果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微店在初期实现倍数级的增长之后,开始停滞,甚至倒退。微信这个流量入口并没有给京东带来巨大的增长。业界当时舆论认为社交电商本来就是伪命题,社交是一种引流方式,不是一种电商模式,两者的结合基本没有可能性。以社交起家的腾讯在之后也慢慢放弃了大力发展电商的想法。

在笔者看来早期的这些社交电商玩家,无法做到体量化的突破,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与它在实质上不能算作真正的社交电商,玩家都是通过一个平台打造自己的流量中心来销售自家产品,并没有实现社交这一环节,只不过通过社交网络在提高产品的曝光率。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和淘宝模式、京东模式是一样的。都致力于打造中心化的销售场景,并非去中心化。

更何况当时属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电商的整个供应链环节还不是很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商品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有品牌实力的平台,这才能获得相对不错的消费体验。

而当下整个电商的消费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电商大平台的流量红利正在消失,用户增长和品类增长都到了瓶颈期。甚至有些开始出现了负增长。可以说所有的平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量恐慌和流量成本高昂的窘况。这就导致它们必须转型实现去主动搜索流量化、去中心化。

而恰恰以拼多多、云集为代表的裂变式的社交拼团模式,依靠用户“口口相传”能形成“裂变式”传播,以极低的成本带动新用户增长。这相比较传统电商实现了营收中更低的成本。且这种基于熟人社交关系的购物要比传统电商平台上海量的商品信息的主动搜索在消费者心里上有着更好的消费感觉。

更低的商品价格+共同参与式购物体验,让消费者为其免费的进行传播。这样的良性循环直接让这些社交平台的GMV实现了倍数级别的增长,站在风口之上就很容易理解了。

同时,社交电商的模式将整个交易环节的视角从以卖方为中心转移到了以买方为中心,它们更加的注重用户、产品、内容。这就更加迎合了消费者。

但是,他并非就一定会成为巨头,现在大多数已经有不错体量的社交电商平台,它们大多依靠微信这个庞大的社交网络。就平台自身而言,并没有完成社交化的商业闭环。如果说平台自身不能实现完整的商业闭环,未来会很容易摸到发展的天花板,也即在一定意义上为以后的发展设限。

和所有的风口都一样,由于资本急剧的注入,整个市场现在处于鱼龙混杂的情况,就连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因超高速的发展也被贴上了低价、假货、盗版的负面标签。未来能否撕掉这些特有的标签,将直接决定平台体量规模。

而在整个供应链、销售运营管理上也必须加强。毕竟这些传统电商平台已经有很成熟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如果不能给消费者提供相同或者更好的购物体验,那么社交电商就只能是昙花一现。

文|杨静

来源|DoNews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