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舞台上的机器人热舞,到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再到机器人擂台格斗赛的硬核对决……
2025 年,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密集爆发,宣告着 " 智能机器人元年 " 正式到来。
行业发展初期,资本为重。不论是初创机器人企业,亦或是互联网大厂及整车企业,外界的资金正持续 " 砸入 ",掀起这场机器人革命的浪潮。
" 机器人 " 涌入香港资本市场
随着生成式 AI 的横空出世,具身智能——这种结合物理世界的智能形态正式登上人类历史舞台。有人说,这标志着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启,人类正迈入 " 人智共创 " 的全新时代。
全球政府、科技巨头、产业链龙头、科研机构与资本纷纷重金押注机器人赛道,一场围绕 " 具身智能 " 的全球竞赛已全面打响。而中国凭借制造业与科研的双重优势,正成为这场竞赛的核心玩家。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支持新质生产力企业上市,而港交所积极进行上市政策改革,吸引机器人等科创企业的上市。
今年以来,机器人企业掀起轰轰烈烈的港股上市潮流,这些企业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一道绚丽的光芒。根据财华社整理,今年上半年递表港交所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多达 9 家,算上目前正在招股的极智嘉(02590.HK),合计有 10 家。
其中,6 月冲刺港交所的机器人企业如同 " 下饺子 " 般密集,卧安机器人、埃斯顿、翼菲科技和斯坦德机器人同月冲刺港交所。
这 10 家递表企业覆盖了机器人全产业链——从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硬件,到整机研发与场景化解决方案,应用领域更是 " 遍地开花 ":仓储物流、工业制造、家庭服务、酒店清洁……
这表明,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能力已全面进阶。
不过,由于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投入高企且尚未实现规模化,这些企业多数收入规模小,且持续产生亏损。港交所为这些初创企业提供了上市机会,这不仅是对它们的认可,也是间接助力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从香港新股市场看,市场已明显复苏,投资者对机器人概念股关注度极高,多股股价走势抢眼。如地平线机器人 ( 09660.HK ) 去年 10 月底上市后股价持续上涨,后来虽有回调,但市值已破 800 亿港元;协作机器人厂商越疆 ( 02432.HK ) 去年底上市至今股价狂飙,累计涨幅超过 180%。
当前正处于招股期的极智嘉,也获得机构的青睐,公司引入了雄安机器人、亿格等基石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合计认购其约 9130 万美元的发售股份。
疯狂!半年融资总额超去年
机器人,是能够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操作的机器,具备感知、决策及执行工作的能力。按场景划分,机器人可以分为四类:协作机器人、传统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其他专业机器人。
在 AI 等技术的加持下,机器人在工业、商业、医疗健康、科研教育、居家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已越来越多,大规模商业化已指日可待。
根据仙工智能招股书,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 2029 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7085 亿元 ( 单位人民币,下同 ) ,2024 年至 2029 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0.6%。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国内机器人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产业联盟 & 基金纷纷成立,融资数量大幅增长,推动产业形成 " 资金—技术—产品 " 闭环。该行认为,机器人产业 " 短期爆发在即,长期空间广阔 "。
那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初创机器人企业,迅速成为资本的 " 宠儿 "。据 IT 桔子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行业共完成了 283 起投资事件,已接近去年全年的 306 起;投融资金额更是高达 268 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 213 亿元规模。
一些头部机器人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一级融资市场的 " 常客 "。例如,四足机器人赛道一哥宇树科技,在今年 6 月的 C+ 轮融资中获得高达 7 亿元资金,由腾讯 ( 00700.HK)、阿里(09988.HK)及吉利(00175.HK)等大厂领投。此次融资完成后,宇树科技估值达到了 120 亿元。
同月,银河通用机器人也获得宁德时代 ( 03750.HK ) 、纪源资本等领投的 11 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达 70 亿元。
具身机器人公司智元机器人今年更是获得两轮融资,企查查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以来累计获 13 轮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在港股市场,机器人企业也掀起再融资潮。
6 月,地平线机器人发布再融资公告,拟配股筹资超 47 亿港元。除了地平线机器人外,今年以来发布再融资公告的机器人企业还包括决策类 AI 企业第四范式 ( 06682.HK ) 、 芯片厂商黑芝麻智能 ( 02533.HK ) 、激光雷达龙头速腾聚创 ( 02498.HK ) 以及 AI 机器人优必选 ( 09880.HK ) 等等。
根据 Wind 统计,年初以来港股 AI 板块融资额占比最高的并非 AI 机器人,而是自动驾驶领域,这主要源于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催生融资需求,如比亚迪 ( 01211.HK ) 配售融资额就高达 435 亿港元,其中有 30% 投向自动驾驶。
总结
当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春晚、工厂和资本市场,这场由 AI 与机械共舞的变革已势不可挡。无论是资本的热捧,还是港交所的 " 开门迎客 ",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未来的世界,将是 " 人机共生 " 的舞台。
而站在风口的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否抓住这波红利,真正实现从 " 技术突围 " 到 " 商业称王 "?答案或许就在下一个半年。
来源:财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