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可否“根治”燕郊“看海”产经
燕郊与北京一河之隔的区位优势,让其近些年的发展一直备受瞩目,尤其是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在京就业的人口。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燕郊的地缘优势更加凸显。
然而,在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背后,却是其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不足的尴尬。刚刚过去的“7·20“暴雨,燕郊再次毫无悬念地多路段“看海”。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城市排水系统协调一体化并未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不过专家认为,京津冀三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差异巨大,下一步将纳入重点任务,但实现均衡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水淹燕郊
“燕郊在市场经济的带动发展下政府的关注却显得力度不够了。主要干道狭窄拥堵,城市排水系统跟不上(夏天的暴雨让楼盘全成了海景房),城中村现象严重,还有老小区自来水水压太小。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体现出燕郊在表面繁荣下实质惠民的硬件不足。”在河北省网络问政综合服务平台上,一条反映“京津冀一体化下燕郊基础设施落后”的意见受到相关部门关注。
这条发布于2015年的问政留言,至少有一条,在2016年的暴雨中显得更为紧迫:城市排水系统跟不上。
在刚刚过去的7月20日暴雨中,燕郊看海的帖子几乎刷爆朋友圈,其中燕顺路西侧纳丹堡小区多辆轿车被积水几乎淹没的图片在网上热传。
还不止这一路段,102国道、学院街、行宫东大街、燕灵路、迎宾路、燕高路、海油大街、冶金路、汉王路等多条路段被曝积水严重。
而这些路段,在去年的雨季,也曾在暴雨天气中内涝成海。据报道,燕顺路、迎宾路、汉王路等路段曾严重失守,多处路段水位高达1米,“居民乘装甲机回家”的照片令人看后揪心。
燕郊,隶属河北省三河市,是河北三河市下辖十镇之一,是河北省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城镇之一,自天安门向东直线距离约30公里,与北京通州区仅隔一条潮白河。
官方数据显示,燕郊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而2014年官方的数据还是50万人。居住在燕郊的数万人在北京工作,每天过着像候鸟一样的生活。
地缘优势下,燕郊的房地产业发展迅猛。燕郊楼市起步至今的十年间,房价涨了十倍多。而随着北京市政府四套班子2017年底将东迁通州、通州严格限购、轨道交通有望通三河等因素刺激下,近期燕郊房地产又出现新一轮快速发展势头,部分小区的单价高达每平方米2万多元,甚至逼近3万元。
但它仍然像是北京周边的“睡城”,虽有大量楼盘和餐馆,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
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此次暴雨中的燕郊看海,就暴露了燕郊的“城市良心”——排水系统的不给力。
今年5月,燕郊高新区市政管理局回应燕顺路及其连接的各支线遇大雨成河的问题时称“燕郊燕顺路均有排水系统”。
但市政管理局也坦言问题原因:“只因燕顺路沿线房地产项目众多,随着新建项目的不断增加和现有项目入住率的自然增长以及天气造成的暴雨问题,此区域已近成为排水高峰区域,原有的市政排水管线将逐渐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而针对燕郊市民尽快建设海绵城市的诉求,燕郊高新区市政管理局也曾公开回应并表示,正抓紧实施燕顺路沿线的雨水口扩容工作和新建排水边沟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内涝情况的发生。
昔日的燕郊辖区内只有8个村庄、3.3万人口,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京东小镇。而如今,燕郊不仅是国家级高新开发区,还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载体。
作为离北京市中心最近的产业园区之一,燕郊在“十二五”期间一直筹划如何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跳出本地资源型的区域经济发展观。
燕郊政府提出开发时序的转变,即以往的建设模式大多是先引进项目再做配套服务,既达不到高端项目和创业者的要求,也造成资源浪费。“十二五”期间,燕郊高新区计划第一步先做好高标准“十通一平”城市基础设施;第二步做好高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商场等高端配套服务,确保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第三步才是加快高端项目的引进。
据了解,“十通一平”指的是区内全部实现通路、通电、通讯、通暖、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工业蒸汽、燃气、宽带网和土地平整。据《河北法制报》报道,燕郊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300多亿元。
彼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还未出台,不过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的国家战略即将启动实施,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除了城市内涝问题,交通压力加大也成为燕郊的一大痛点。目前,燕郊进出北京城区主要靠102国道,但面对数十万“北漂”的“钟摆交通”需求,这条“咽喉要道”经常陷入拥堵。
而从燕郊去往北京的通勤路线也非常不堪。“无论从燕郊哪个地方出发,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已经并不夸张,燕郊‘北漂’每天都在承受交通压力。”
有分析认为,交通方式严重单一和滞后,造成了燕郊交通拥堵的窘迫现状。
此外,燕郊的教育、医疗配套也面临超负荷难题。外来人口激增、学龄人口爆炸式增长,使燕郊大部分学校面临大班额、师资不足等问题。
三河市教育局副局长孙士猛曾表示,2013年以前,燕郊生源每年增长两三千人,2014年增长4000多人,2015年增长5000多人,相当于一年新增3个小学的容量。学生总数由2006年的7500人增长到目前的11.4万人。
而困扰燕郊居民的另一个问题,是“住燕郊进京看病”。一方面,凸显了燕郊优质医疗资源还相对不足,而另一方面,是异地就医医保报销难题。
不过这一问题正在解决,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已经在燕郊与北京之间破冰。据了解,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大型公立三甲医院都与燕郊地区的医院开展了合作。
目前看来,虽然京津冀医疗一体化正在加速,但一体化冷热不均。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京津冀三地医疗水平基础大有不同,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医疗层面,更多是京冀、津冀之间的协同发展。
据了解,目前北京有100所左右的医疗机构与河北200所医院建立了对口联系和支援。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功能疏解也势必带来人口转移。但有观点认为,京津冀三地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化将成为转移人口最重要的考量标准之一。
抹平差距?
有城市规划专家曾表示,燕郊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属于个案,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拥有如燕郊一样的区位优势。但是燕郊浪费了自己的区位优势,城市管理者没有对燕郊进行很好地把控。
而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匮乏。
专家称,北京市政府东迁后,燕郊还会有更多的发展需求,可是如果让燕郊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它只会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大、最混乱的城乡接合部,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城市发展模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复杂的要素资源整合、消除行政壁垒、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等多个层面。
早在2014年,北京市政府高层领导就曾公开表示:“要在一张图上规划京津冀发展,三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已分别对一体化发展做出部署,包括交通一体化、产业承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就曾说道,京津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在于硬件,更在于软件。
那么,京津冀一体化,能否抹平燕郊与其他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距?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将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
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
但由于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京津冀经济圈分属于三个省级行政区,三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呈现典型的梯度下降。
有观点认为,河北省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生态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北京的巨大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消除,或将成为制约劳动力与资本流动的主要障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院长张强向记者表示,京津冀一体化的目标应该是促进京津冀各类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和一体化,逐步消除差距,这是发展方向,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这几年他对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显示,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原因之一,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三个地区在各自的行政机制内部进行,多年来并没有跨区域协调。之前交界地区的污水管道建设有一些衔接,但总的来说衔接不够,未来需要有交通基础上设施以外的其他基础设施的衔接,包括城市功能规划。
据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三个当前的一体化重点任务,是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
“基本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非常重要,将来应该成为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排水系统的建设还没有纳入三个重点任务,下一步的重点任务中应该会包含其中。”张强说,但在基础公共服务和设施上消除地区间的差距问题,因为投资比较大,覆盖面广,不可能在“十三五”期间完成,还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
北京,也正在探索统一规划。据了解,去年北京投入38.8亿元设立了城市副中心发展基金;未来,北京将探索与河北燕郊的统一规划。
北京发改委主任卢彦日前表示,将探索统一编制北京与燕郊等区域的总体规划及土地、城乡等专项规划,完善北京与毗邻的外埠县市区空间规划的对接机制。
实际上,经过2012年“7·21”暴雨后,北京也在不断摸索优化城市排水问题。此前北京更关注地上排水,未来地下管道建设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而从国家层面,张强认为,需要资金支持、规划时序问题上给予协调。
来源: 中国经营报(北京)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