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 Pay推出、金融布局 小米的生态帝国版图正在形成产经
与此前连年三位数增长并迅速拿下450亿美元估值不同,2015年以后,小米明显慢了下来。根据小米公司资料,2012年-2015年小米手机销量的增长率分别为2296%、160%、226%和16.1%。
这一状况在2016年进一步加剧。根据IDC报告,2016年一季度小米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仅920万部,市场份额9%,同比下降32%。华为以1660万部出货量摘得头筹,小米仅列第五。二季度,华为以1910万部的出货量稳居榜首,小米出货量为1050万部,同比下降38%,排名第四。
小米从无到有塑造“小米奇迹”,仅仅用了五年,一度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科技初创企业之一,如今这一神话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整体放缓也开始出现裂痕。
独立IT评论人洪波告诉《财经》记者,小米手机销量下降几乎是一种必然,不论是性价比优势还是廉价的社交网络红利,小米在过去五年所依赖的以高速成长的优势一下子都消失了,加之手机市场已进入后智能机时代,换机用户占大比例,以上这些都致使小米飞速上扬的增长曲线低下头来。
小米尝试了多种方式在供货量低迷之际寻求突围,比如布局线下店,甚至开发芯片,但渠道和技术的布局需要长时间和高成本,难以在一朝一夕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小米如何重启高增长,商业生态战略专家周掌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小米生态战略需要认清自身长期竞争优势,小米的基因是互联网和软件应用基因,用户粉丝运营和应用软件创新推动用户强劲增长应放在第一位,矫枉过正反而会弱化核心竞争优势。
在此背景下,支付能够成为一支引导小米反败为胜的奇兵吗?
9月1日,Mi Pay正式登场。与Apple Pay和Samsung Pay一样,小米支付采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无线通讯)技术,通过将手机靠近支持“银联云闪付”功能的POS终端完成交易。Mi Pay合作银行21家,支持上海、深圳、北京、广东、苏州、武汉六省市公交卡。
就在一天前,华为也推出了Huawei Pay,同样采用NFC技术,同时支持有“银联云闪付”功能的POS终端和公交卡。
“对于整个软件互联网的生态来讲,支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有了支付以后,整个生态才能够成为闭环。”小米支付总经理千鸟(本名:宋振中)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随着Mi Pay推出,小米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生态趋于完整,其生态发力点亦逐步成型。小米和华为之战远未到达终点,小米对其生态优势的回归,意味着二者新一轮战争已经拉开序幕。
“小米以前把过重的赌注都押在手机上。”一位和小米有过密切合作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虽然小米现在的核心根基依然是手机,但现阶段小米在手机方面内外都面临很大压力,小米调整策略发展生态,这至少可以让小米根基稳定。
双重身份
就像商城是京东的依托,淘宝是阿里的依托,微信是腾讯的依托,小米的电子商务同样是小米进入支付领域最重要的依托
手机厂商抢占支付场景只是表象,这场争夺战的根本在于,手机厂商沦为管道。他们要么为支付宝、微信打工,要么为银联打工,难以在第三方支付领域起主导作用。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分析师沈哲怡告诉《财经》记者,对于手机厂商,NFC技术就好比曾经的摄像头或蓝牙,未来会成为手机标配,但不大可能成为手机厂商新的盈利模式或业务风向。
华为下属有三大业务集团(Business Group,简称BG)——消费者BG、企业BG和运营商BG。目前Huawei Pay的产品部门隶属于消费者BG的云服务部下,名为“华为钱包”。
“华为本身就是一个支付的通道和管道,我们本身不做用户,而是希望华为用户通过使用华为的手机来感受Huawei Pay。”华为消费者BG云服务部总裁苏杰在Huawei Pay的发布仪式上说。他表示,华为做移动支付的初衷是基于华为的手机用户,通过与合作伙伴合作来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服务。
理解小米支付的关键是,小米不是单纯的手机厂商,全国第三的电商身份让小米在布局支付业务、金融业务时,相较包括华为在内的其他手机厂商更见野心。
小米布局支付领域早在四年前。2012年中,“小米支付”部门成立,最开始以“米币”切入孵化第三方支付业务。该部门隶属于提供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的MIUI下,同级部门还包括提供理财、保险、贷款等服务的“小米金融”业务部门。
2013年12月,“小米支付”独立为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根据工商登记信息,法人为雷军。“小米支付”作为MIUI下属业务部门独立注册公司,可见其受重视程度。而最早带NFC的小米手机,可追溯至其2013年发布的小米2A和小米3,不过小米2A还未带安全芯片。
布局早、受重视,尽管如此,小米支付业务一直没有做起来。千鸟告诉《财经》记者,当时NFC支付市场非常混乱,产业链长、参与方多,银行、银联、移动运营商、手机生产商、技术(专利)提供商的利益难以平衡,导致其发展缓慢。
其中的典型例子是Apple Pay进入中国时所经历的波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Apple Pay在美国会向银行及卡组织抽取0.15%的服务手续费,但中国的银行不同意类似商务条款,谈判一度胶着。最终双方妥协,苹果答应三年内在中国不收费,而之后所有其他手机厂商在开启该业务时,也都延续这一规则。多个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Huawei Pay和Mi Pay目前也未在金融交易中获取手续费等收益。
在近场支付缓慢发展期间,互联网支付企业利用二维码抢先布局线下移动支付,并在支付流程上绕开银联。根据易观国际数据,2016年一季度银联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仅为0.69%,支付宝与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占比高达86.44%。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联加速相关利益的协调,并于2015年12月推出“银联云闪付”,可支持iOS和Android两种操作系统。今年各家手机厂商陆续上线的NFC手机支付业务,都是与“银联云闪付”合作。
“我们米3做NFC支付的时候苦哈哈的。”一位小米市场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国NFC支付的市场事实上是Apple Pay带起来的,在相关利益方诉求各异、市场混乱的情况下,统一了用接入银联的方式提供服务。“苹果的号召力是前所未有的。”千鸟说。
目前市场上的Apple Pay、Samsung Pay和Huawei Pay主推的都是基于NFC技术,通过“刷”手机完成的“近场支付”。而支付宝、微信支付则属于“远程支付”,即需要互联网与远程服务器连接来完成。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是移动支付中的两大阵营。
对于近场支付的前景,业内存在争议。一位蚂蚁金服公司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支付宝和微信所使用的扫码支付门槛更低,相对NFC支付需要POS机,扫码支付只需要一张二维码。同时支付宝在行业深耕多年,能够更 地贴近商业应用场景。
沈哲怡对《财经》记者分析,NFC支付的使用场景受限,人必须出现在现场,而远程支付既可满足网上购物、转账等人不在现场的场景,又可以通过扫码满足近距离支付的需求,因而在使用场景上覆盖面更广。她对比称,即使是Apple Pay在美国移动支付的市场,也不算成功。
基于手机厂商和电商的双重身份,近场支付不是小米支付的全部,其支付业务还囊括另一板块——“快捷支付”,该支付方式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相同,为远程支付。
千鸟表示,目前小米是唯一一家既做近场又做远程的支付公司。对于支付宝、微信,小米有它们没有的硬件,可以做近场支付;对于手机厂商,小米有自己独特的互联网生态,可以做远程支付。小米同时布局两者,以期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
“小米要去做支付,不是因为它是手机厂商就做支付。”洪波告诉《财经》记者,小米支付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电商业务承载的天然用户群。就像商城是京东的依托,淘宝是阿里的依托,微信是腾讯的依托,小米的电子商务同样是小米进入支付领域最重要的依托所在。
对比华为,一位华为消费者BG云服务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华为目前没有做远程支付,但是华为已在其P9手机推出“扫码秒付”功能,即在手机黑屏的时候就可以用指纹快速调出支付功能,同时华为把该功能开放给包括支付宝在内的支付服务提供商,借此为华为手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金融探索
小米已经想清楚要把金融当成一个板块,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的金融业务来说,支付都是“水电煤”般的基础设施。
国泰君安分析称,2003年支付宝刚推出时,并不比其他支付手段更方便,但由于其掌握着客户的交易行为,直接把支付环节嵌入到交易中,迅速完成了生态的构建。
在2014年支付宝的爆发中,正是因为用户在日常交易中频繁使用支付功能,产生了大量沉淀资金,进而产生理财需求,于是顺其自然地诞生了余额宝等其他金融业务,支付在蚂蚁金服体系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2016年1月,小米以6亿元收购捷付睿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付睿通”),该公司于2011年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收购后,小米持股65%,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根据工商登记信息,捷付睿通现任法定代表人为雷军,业务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和银行卡收单,经营范围覆盖全国。
与之相对的是,苏杰在Huawei Pay的发布仪式上表示,华为携手银联推出Huawei Pay的目的是立足技术创新,从芯片底层开始为华为手机用户提供安全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同时华为对金融行业心存“敬畏心”,不会申请移动支付牌照。
“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边界意识,不申请牌照,因为那不是我们的擅长,华为会立足、聚焦技术,为整个支付行业提供最安全的底层解决方案。”苏杰在接受独立评论人王如晨采访时说。
苏杰在该采访中强调,华为只会做自己擅长的部分,创始人任正非多年来反复强调,创新有边界,华为只聚焦在主航道上,没有边界管理的技术创新,有可能会误导战略,失去焦点。“我们不贪多,不贪大。”他说。
一位长期与小米打交道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从手机厂商的角度来看,拿牌照的意义不大,但是从类似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布局的角度来说,牌照意义重大,小米掷重金买下支付牌照的做法,说明小米已经想清楚要把金融当成一个板块,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
小米2016年在金融领域已接连展开一系列动作。除了收购捷付睿通取得支付牌照外,6月12日,小米集团副总裁张金玲在2016陆家嘴论坛上透露,小米科技将上线互联网股权投融资平台“米筹金服”,其CEO由上海市金融办市场处原副处长赵明辉担任。根据工商信息,上海米筹互联网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3月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随后6月13日,小米宣布其联合包括新希望集团在内的七家四川企业申请筹办的四川希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希望银行”)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复筹建,小米占股29.5%,仅次于新希望集团占股的30%,成为第二大股东。四川希望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是四川省首家民营银行。自此,小米进军银行业。
对比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小米金融现阶段布局相对零散。
上述长期与小米打交道的人士称,小米公司的业务结构是以合伙人为中心,合伙人根据各自业务需求向金融领域扩展。例如,小米支付是由洪锋负责的MIUI业务需求衍生,银行牌照是由雷军的产业布局衍生,小米众筹则更多是由刘德负责的生态链业务需求衍生。
“目前这些零散的类金融业务还没有合并的可能性,因为各自的发起人不同,独立性也相对较强,未来如果小米的业务格局和顶层设计重新安排的话,不排除部分重组和合并的可能。”该人士称。
该人士表示,小米作为全国第三大电商,如果按照正常发展,小米金融现在至少有一个蚂蚁金服的雏形。小米的金融板块目前出现了明显滞后的情形,其主要原因在于,小米的团队中缺少一个主导金融架构的合伙人,否则小米传统的“三驾马车”(手机、米聊、MIUI)很有可能就是“四驾”,并且随着小米及其相关产品体系和营收规模放大,后期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潜力都很大。
一位接近雷军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雷军也曾感概,应该更早一些布局小米金融。
不过洪波认为,说布局早晚还为时尚早,随着中国金融管制逐渐放开,未来金融业将有巨大机遇,现在即使是蚂蚁金服的规模都还太小,而能否把握机遇的症结在于创新。
他举例称,余额宝从零做到1亿用户只用了1.2年,其成功的核心就是创新,给用户带来好处。余额宝的创新有三:第一,利息比银行高;第二,把钱当成余额看待,不需要赎回;第三,零门槛。“你如果没有这种创新,你凭什么和别人竞争?”
变现生态优势
小米是消费互联网基因,现在去学习工业互联网,华为则正好相反
伴随着Mi Pay推出、小米金融频繁布局,小米的生态帝国版图日趋成熟。
小米的生态体系是基于用户为核心,所构筑的硬件、软件和服务一体化的商业模式。硬件板块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小米的自研板块——小米手机(含小米平板)、小米电视(含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第二是小米的生态链产品。
根据已披露数字,小米已经投资的生态链公司达55家,2016年3月小米生态链启动全新品牌——“米家”。
小米生态链市场总监李卓颀向《财经》记者透露,公司对小米生态链部门没有业绩考核要求,相对于短期获益,小米更希望通过这些生态链公司构建小米的大生态。“只有终端足够多、品类足够丰富,用户才可能对智能家庭、万物互联有集体认知,提升口碑,服务于小米的大生态。”他说。
小米的软件和服务则是指,MIUI操作系统及基于该系统所提供的一系列互联网服务和内容,包括商店、电子游戏、云服务等。小米在内容上亦积极布局,如米聊与北京瓦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手组成“小米互娱”,主攻游戏和影视两大业务。另外,小米还投资了优酷土豆、爱奇艺、华策电影等。9月27日,小米又宣布了其另一合作伙伴——腾讯视频。
“今天有些人唱衰小米,但是小米的价值不能只单单看出货量,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纪源资本投资经理余俊对《财经》记者说,小米的核心和战略基础一定是手机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今天已经不仅仅是手机。小米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包括各种活跃的应用(及分发)、游戏、电商、金融和生态链硬件业务等,这些都构成了小米生态的“护卫舰”。
集齐支付、金融武器后,小米更为庞大的生态体系能否为小米带来增值?小米又能否依赖其生态优势,在与华为的下轮竞争中扳回一局?
苹果就是生态战略的集大成者。洪波认为,Apple Store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直接给苹果带来了多大收益,其增值在于,让一大批开发者成为苹果的开发者向用户提供服务,当第三方提供的服务变成用户不可或缺的时候,就极大增强了苹果手机的用户黏性。
“苹果将所有的服务无缝整合到一起,那种完美的、一致性的体验只能通过苹果来获得。”洪波说。
洪波表示,小米生态和苹果生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小米缺乏对其整个生态的支配能力。比如,在手机上下载小米应用或玩小米游戏,很多时候不依赖于小米手机,同时小米生态链上的产品都是单一独立的个体,缺乏协同性,再加上相当大一部分“米家”用户实际上是苹果手机的用户,小米完全没办法主导和控制。
在小米变现生态优势的过程中,华为也在大力开展自己的云战略布局。2016年8月31日,为期三天的华为全联接大会(HUAWEI CONNECT 2016)在上海开幕,在此次大会上华为首次全面阐述了其云战略及定位——“以客户为中心,聚焦ICT基础设施,提供创新的云技术,成为客户优选的伙伴,积极参与云生态建设。”
周掌柜对《财经》记者分析,生态战略在消费电子领域有两大纬度,一个是消费互联网生态,一个是工业互联网生态,两者逻辑完全不同——消费互联网是BAT时代,零边际成本的后向收费;工业互联网是前向重投资为主。相对来说,华为是工业互联网基因,现在去学习消费互联网,小米则正好相反。
他表示,如果小米想借助消费互联网扳回来,需要更加关注用户粉丝运营和应用软件的创新,并且尊重消费互联网营销的时尚化和年轻化;如果想从工业互联网扳回来,需要埋头苦干,和供应链紧密合作,做高溢价产品,因为高溢价产品才是工业互联网生态巨头的正确价值观。
“如果雷军不放弃消费互联网成功的思维惯性,在全新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还是需要时间的。”另一位接近小米的人士称。
【来源: 财经杂志 作者: 张珺、
刘一鸣
】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