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ra再融资,“沉默”两年的MOOC到底经历了什么?证券
互联网概念迭代升级的速度往往让人感慨。
2012 年兴起的慕课(MOOC)这种在线教育形态,曾让人惊叹会颠覆高等教育,然而一年时间后就出现了“Dead MOOC”的说法,喧嚣三年又潜行两年,这个在线教育的“老物种”既没有消失,也没有给高等教育系统带来摧枯拉朽的震荡,那么它在中国以及全球互联网界将走向何方,产生怎么不同的进化痕迹?
近期,沉寂已久的在线教育物种——慕课重新迎来了关注的目光。
美国慕课平台 Coursera 接连曝出新闻:新一轮 6400 万美元的D轮融资刚刚尘埃落定,估值达到 8 亿美元;6 月中旬又传来了更换 CEO 的消息,原耶鲁大学校长 Rick Levin 在担任 Coursera CEO 3 年之后即将卸任,新的 CEO 由 Jeff Maggioncalda 担任。
Jeff 没有任何在教育行业的工作经验,不过却熟知公司如何上市。分析人士直接指出,这一举动意味着 Coursera 正在筹备 IPO,看似“沉寂”的发展过后, Coursera 有着更大的发展野心和财务追求,那么全球以 Coursera 为代表的慕课平台,在这看似失去的两年里,到底趟出了怎么样的道路。
从职业教育切入终身学习生态的美国 MOOC 之路
慕课 2012 年蓬勃兴起时,曾经获得了资本与学界的一致看好,投资也接踵而至,从两个主要的美国慕课平台的融资一览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从 2012 年到 2015 年,两者交替进行到了 C 轮融资,而从 2015 年底到 2017 年,投资速度明显放缓,这段时间美国慕课发生了什么?
一.MOOC的热度用户增长趋缓,课程数量却快速增加
慕课在资本市场沉寂的近两年,对应的是其用户市场发展趋于平稳的两年。慕课的 Google Trends 显示,在这看似失去的 2 年中,慕课的搜索热度在相应区间里趋于平稳,波动不大;而从用户数据的角度来观察,2016 年 Coursera 的新增用户是 600 万,与 2015 年的涨幅大致相同,用户规模达到 2300 万,另外一家代表性平台 edX 的数据也在 400 万左右。
尽管用户数增长趋缓,但从课程数量上来看,数据显示过去几年课程数量一直在快速增加,尤其是商业和科技类的课程(包括计算机、数据科学、编程等)增长飞速,据统计 2016 年,这类课程已经占到 2016 所有新开课程的 40%,增长幅度位列第一。
二.融资沉寂期,商业化殊途同归
其实,这两组数据很好地反映了美国 MOOC 发展的趋同性,特别是在商业化的道路上,集体转向了以职业教育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商业类目的就业方向。
过去几年商业化的路上,美国 MOOC 不论是课程形式、服务模式、市场切口上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总结来看如下:
“慕课”不再关注在“慕”,课程可自由开始,免费课程逐渐开始不再提供;
学分捆绑和认证证书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
转向专业培训与企业服务。
这几个变化无疑都是适应职业化教育方向的。
美国三家 MOOC 巨头中,Udacity 自创始以来一直聚焦于职业教育,早期外界对 Udacity 并不看好,但它却是这三家中最早跻身独角兽之列。早在 B 轮融资之时,Udacity 就宣布与 Google、微软、Nvidia 等多家机构合作课程资源,2014 年的 C 轮融资,它宣布向全球推出廉价技能课程计划“Nanodegree”。
最新的数据显示,共有 13000 名学生注册了Nanodegrees,其中 3000 名纳米专业学生已经毕业,一部分获得了与 Nanodegree 相关的工作,它的模式也早早获得了资本的认可,2015年 D 轮迈入了独角兽行列。
Coursera 从 2015 年 C 轮融资后进入相似轨道,推出了“微专业”(special courses),之后在此基础上加入了“Capstone”计划,来迭代这些面向职场人士的课程,Coursera 还推出了企业教育项目,瞄准了规模庞大的企业电子学习市场,针对政府和非盈利机构推出了相应版本,近两年的积累,终于在今年重获资本市场青睐。
从聚焦职业教育切入到终生学习生态成了美国 MOOC 的重点发展方向,这样的逻辑基于这个事实:获得学位并不是学习的终点,未来的人在一生中都需要学习的计划。这样的方向不仅变现能力强,而且更具想象空间。在近期的 2017 年年会上,Coursera 已经明确表示,平台上的大部分学习者都是已经工作的人,只有少部分学习者是在校学生,而大多数学习者都希望通过学习 MOOC 来获得职场成功。
中国是全球慕课发展“唯二”好的国家之一
MOOC 概念席卷全球之际,中国的慕课热同步开始萌芽,在全球范围来看,发展仅比美国慢了半步。经过 5 年的沉淀,如今的中国慕课克服了各种“水土不服”,具备了一定的用户规模、内容覆盖面。笔者就国内现有发展靠前的几家慕课平台,做了简单的分析。
其中,网易联合高教社推出的中国大学 MOOC,无论在产品量级,发展速度,内容资源上均领先于其它产品,其平台规模已然可以跻身全球前列,仅次于 Coursera 与 edX;而依托于清华大学资源的学堂在线也已经进行了两轮总计 3000 多万美元的融资。
再看未来发展空间,2015 年高等与职业教育线下培训的市场规模就已接近万亿,其线上市场想象空间不容置疑。而就渗透率来看,现今中国慕课的市场渗透率还较低,在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中渗透率不足 20%,仍处于发展阶段。而若涵盖上职业教育群体,则渗透率还未达到 10%,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全球向外,中国向内
如前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几大慕课平台都在转型做职业教育,从高校生态圈向外拓展到企业生态圈,对象从高等教育爱好者向职场终身学习者倾斜,然而中国的几大慕课平台却没有走向这条路径,重点仍聚焦于高等教育,商业化变现路径也内生于高校生态圈。
这其中最大一点原因是,中美的高等教育体制差异。放眼看排名靠前的两个中国慕课产品,都带有体制与民资合作发展的背景,中国大学 MOOC 是国内互联网巨头网易联合教育部下属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品,学堂在线则背靠清华大学的资源,内生的环境给中国慕课适应并改造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首先,体制内的教育市场足够大,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市场的主战场。每年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就占了整个 GDP 的4%,其中部分就投入到了各级高校建设中。
其次,中国教学资源公有化,慕课在政策上得到的扶持也更为充裕,比如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就让像中国大学 MOOC 这样的慕课平台能获得更为优质的高校教学资源。
相比而言,在美国教学资源大多是私有化的背景下,起初想要颠覆高等教育的美国慕课平台并不能持续广泛地拿到优质教学资源,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美国几大慕课平台专注于部分职业课程并向外发展到企业培训这个方向上,无法避免的现实原因。
由于生长的土壤不同,注定中国与美国的慕课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在课程资源的开放方面,中国的慕课平台仍坚持大量免费的课程向大众开放;而在商业化方向上,中国的慕课平台通过向学校和部分社会机构提供 B 端服务来变现。
像中国大学 MOOC 在 2015 年推出了学校云项目,开始将中国大学 MOOC 中的优质高校课程内容(如管理类、技能类等)借以 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形式,单独对有个性化需求的高校和社会机构进行输出,从而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学堂在线则对应推出了学堂云项目;此外中国的慕课平台还围绕高等教育的生态推出了大学先修课(针对高中生)、考研考级等延伸服务,这其中也蕴含着商业化的机会。
总的来看,与美国慕课比肩发展的中国慕课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独角兽并不奇怪,且大概率会生长在高等教育领域。
从席卷全球再到迅速被贬至“Dead MOOC”,五年过去,这个在线教育“老物种”却并没有死在半路上,而是在各自的土壤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远离高光区之后开始稳健发展。作为观察者,我们必须用一段时间来分析,才能厘清一个事物进化的逻辑,用达尔文的话来讲,就是“适者生存的精髓,在于不是适应一时,而是与时俱进”。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