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的演进史,也许都在这首东坡词里了业界
当智能投顾漂洋过海来看咱的时候,国内互联网金融平台、券商、交易机构等纷纷敞开胸怀表示欢迎。从15年的初露萌芽,到16年的遍地开花,借用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一词的意境,用来描述其发展态势极为贴切。
结伴前行只因风景独好:一个从零开始的领域
如果将国内在智能投顾领域的试水比作苏子携友的山间游历,那国外无疑先一步领略了“大好风光”。
发迹于硅谷的Betterment、Wealthfront在2015年底就分别拥有30亿、29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从全球市场来看也极为抢眼,花旗集团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机器人顾问所掌握的资产从2012年到2015年实现了从零到187亿美元的迅猛增长。国内蓝海亦近在眼前,招商证券预测这一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5.22万亿。以低成本、高效率、多资产著称的智能投顾入华是迟早的事。
奈何山间枝丫横斜,道路崎岖。
受制于国内金融法规以及外汇管制,基于互联网平台销售权益类产品初具规模的情形下(余额宝横空出世为起点),智能投顾开始在国内市场孕育雏形。于2015年先后涌现出效仿国外模式的弥财、理财魔方等智能投顾平台,标的面向ETF投资组合产品等。在这之后,京东金融推出“京东智投”,聚合旗下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招商银行推出“摩羯智投”,依据客户风险承担能力、收益目标、投资周期及购买偏好等信息提供定制投顾服务。从上述这些产品的特性来看,都处在持续更新改进的阶段。
相对于国内市场,欧美国家金融体系较为完善,造就了起步早、创新多、规模大的良好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佣金自由化和金融混业经营的放开,最大化促进了竞争机制的迭代和金融创新;二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不断投入商业化应用当中。
除Betterment、Wealthfront、嘉信Schwab Intelligent Portfolios等主打中低净值客户的被动投资模式外,还涌现出以Motifinvesting、Covestor为代表的面向中等收入客户的主动投资模式,以及面向高净值客户的O2O模式和面向独立投资顾问的服务型平台。
结合海内外智能投顾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憧憬一下智能投顾的前景:随着技术的演进、算法的优化、信息化的逐步提高,智能投顾必将逐步取代传统投顾中效率与质量较低的服务,依据算法、模型、概率为客户提供场景化、个性化、碎片化等维度的投顾服务将是未来很多机构、平台的发展方向。
忽来一阵风雨:伪智能投顾正踩着监管红线
尽管智能投顾在国内快速发展尚有几大掣肘,倘若经过良性发展,也能徐徐图之,最终得见山间“风光”。但天有不测风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智能投顾险遭劣币驱逐。
这源于P2P跟风式的转型智能投顾以躲进监管“盲区”。此前,有媒体揭露“挂智能投顾的羊头,卖P2P的狗肉”。“智能化投资”沦为平台吸引投资人的噱头,底层资产细究起来,涉及货币基金、消费金融、分级基金、开放式基金等,但投资比重却严重偏向信贷产品。当平台以产品消费为导向时,又如何能够保证财富管理的独立性和公平性?
此外,还有一个让“李鬼”平台谈虎色变的问题,监管如何实现?
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四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已经明确提出,禁止“以任何形式代出借人行使决策,每一融资项目的出借决策均应当由出借人作出并确认”,从政策层面彻底阻断了P2P转型智能投顾的道路。
监管层传递出“智能投顾不是P2P避风港”的信号已经十分强烈,农历鸡年将至,沐猴而冠的戏码是时候要换一出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这场“风雨”不仅搅乱了行业,更搅乱了投资人的心思。不少投资人对于尚且陌生的智能投顾避之不及,再次加剧了正常从事智能投顾业务的机构、平台的获客难度。
当“良币驱逐劣币”之后,获客情形或许会好转,但智能投顾在国内若想追赶国外脚步,仍面临三大问题:监管与创新的平衡;金融产品和投资需求的匹配;金融数据的开源。
从智能投顾的业务范畴来看,其本质上属于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因而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用于该业务时应受到《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的监管。但国内目前取得执业资格的证券机构仅有84家,这就要求开展智能投顾业务的机构或平台要在防范风险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以免重蹈P2P覆辙。当然,今年的一个利好消息是:在“2017智能投顾”国际论坛上,与会的政府人士表示智能投顾监管具有特殊难度。目前监管层已经高度关注这一领域,业内人士也纷纷呼吁必须以高科技辅助金融科技的监管。
从智能投顾的客户需求来看,低、中、高净值客户的需求差异较为明显。现阶段如果仅依靠线上用户遗留数据显然无法清晰描绘用户画像,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因素,其投资需求往往会发生变化。如今众多机构和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就是出于此原因。因而猜测,未来的智能投顾必将以最大程度满足金融产品和投资需求的匹配为目标。
从智能投顾的搭建基础来看,金融产品的分析离不开数据。除专业的金融机构,从事智能投顾业务的企业多数没有金融产品数据,加之监管层规定,金融机构数据不得给第三方使用。不同于国外的API标准,目前国内暂时还没有放松监管的迹象。这也是为何蚂蚁金服斥资2.5亿元收购国内私募行业数据提供商朝阳永续20%股份的主要原因。对于资本雄厚的金融巨头来说,抢占数据资源迫在眉睫。
智能投顾作为人工智能的主攻方向之一,其发展潜力毋庸置疑,这一点从金融五巨头BATJP(BAT+京东、平安)的战略布局上就可一见端倪。现今,一味唱衰也分毫不能打消国内中小企业进军该领域的积极性,唯有指出要害、探索方向,怀着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夯实技术才是正途。至于未来智能投顾究竟能发展到什么高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斯图亚特·罗素一语道出精髓:“这取决于我们愿意在这方面花多少钱。”
【来源:钛媒体 作者:踏歌行】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