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手机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手机

/ 爱范儿 / 2017-04-14 18:21
2013 年 9 月 10 日,在 iPhone 5s 发布的当天,一段积木手机(Phonebloks)的概念视频时在 YouTube 上火了起来,不到 24 小时播放量就超过了100万。

2013 年 9 月 10 日,在 iPhone 5s 发布的当天,一段积木手机(Phonebloks)的概念视频时在 YouTube 上火了起来,不到 24 小时播放量就超过了100万。

很快,手机模块化的概念让整个手机行业都为之兴奋。就像今天的曲面屏和折叠屏手机,模块化手机在当时一度也被视为是未来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

谁曾想,短短几年间,模块化手机就已经书写了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

模块化手机:从入门到放弃

手机模块化,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对智能手机实现 DIY 组装。这个概念背后承载的,不仅是“减少电子垃圾,构建硬件生态”的美好愿景,还有掀起智能手机新一轮革命的野心。

尽管 10 多年前在索爱和诺基亚中就出现过模块化的雏形——通过自家数据线接口即插即用的外接摄像头配件。但模块化手机开始为人所熟知还要从 Google 2013 推出的模块化手机项目 Project Ara 说起。

(Phonebloks 概念视频)

Project Ara 项目的前身其实是积木手机(Phonebloks),这个概念最初是荷兰设计师 Dave Hakkens 提出,后来被摩托罗拉采用。负责 Project Ara 项目的其实就是当时还在 Google 旗下的摩托罗拉,其最初设想的模块化能实现手机全系统的模块化,就像组装电脑一样,最终成为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随意变换组件的设备。

(图自:The Verge)

但随后等待 Project Ara 的却是研发迟缓、多次跳票、 首席设计师和技术主管相继离职,期间摩托罗拉还被 Google 转手卖给了联想,尽管 Project Ara 项目仍被保留,但产品仍迟迟未能面世。

在去年 9 月, Google 正式砍掉了 Project Ara 项目,其官微上最后一条 Twitter 是转发《连线》杂志的一篇文章,题为《Project Ara 上线:Google 的模块化手机已经准备好了》,令人唏嘘。

同样放弃模块化手机的还有 LG,不过 LG 比 Google 走得要远一些。在去年的 MWC 大会上, LG 正式发布了 2016 年度旗舰手机 LG G5。G5 采用了模块化机身设计,手机“下巴”位置为可拔插的接口,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不同模块。

(图自:Geektimes)

也许是有 Google 的前车之鉴, LG G5 的模块化部件只有有 Hi-Fi 音频模块和自拍手柄,较为保守,相对保证了机身的整体性。但这样的“折中”设计让这款模块化手机显得有点鸡肋,起码消费者是不买单的,LG 将整个 2016 年的 G5 销量目标制为 1200 万,但是目前连一半的销售量都没达到,LG 手机业务在去年第三季度更是亏损 3.81 亿美元,创下历史亏损记录。

在LG G5 销量遭遇滑铁卢之后,LG 高管 Skott Ahn 在 1 月的 CES2017 消费电子大会上也透露将转变设计思路,不再坚持模块化设计风格。

其实索尼、中兴和小米前几年也发布过模块化手机的概念图,但都是只闻雷声不见滴雨。目前了国外少数创业公司,前仍然在模块化领域奋战的,也只有被联想收购的 Moto Z 了。

(Moto Z 的魔眼哈苏拍摄模块,图自:数字尾巴)

尽管配备了哈苏镜头和投影仪等 Moto Mods 扩展模块,并打出“重新定义模块化”的旗号, 但 Moto Z 全球销量也只有 300 万,比 LG G5 还要惨淡,而其中只有一半是跟 Moto Mods 模块捆绑销售的,远未到能和苹果三星等主流手机品牌抗衡的地步,其“引领未来手机的趋势”的口号也可能只是口号了。

为什么模块化手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理想中的模块化手机,能像组装电脑一样根据用户需求更换各种核心组件,而组装电脑以配置灵活、价格低廉等众多优势,曾长期占据电脑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但为什么这样美好的事情不能在模块化手机中实现呢?

首先,手机模块化不能像组装电脑一样仅通过更换硬件就能实现,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模块化设计和电脑组装的支持标准和硬件架构不同,电脑组装支持的是业界统一的标准,而模块化设计目前还达不到,Google 和 LG 这些公司使用的都是自家的规格和连接标准。智能手机要实现模块的标准化,其背后的技术难度其实不小,需要在软硬件层面以及操作系统均达到适配,并形成统一的接口协议标准。

如果做不到标准化,模块化手机也许就仅仅能实现部分外设配件的连接,这就和索尼 Xperia 通过 NFC 与PS 游戏手柄连接没什么区别了,同时也无法把配件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如同鸡肋。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将你手机的的摄像头更换为华为 P10 的徕卡镜头,如果软件算法不匹配,也无法达到发挥徕卡镜头的最优性能,而且你手机预留给 CMOS 摄像头的空间也未必符合 P10 徕卡镜头的标准。

二是随着智能手机机身越来越轻薄,手机内部的空间显得寸土寸金。手机相比电脑空间更是有限,除了 CPU、内存和电池等模块,留给其他模块的空间本就不多。而且对于越来越精密微型和高度集成的设备元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连接这些精细的元件也是一大难题。

(iPhone 7 拆解后的集成电路,图自:Tcchnews)

这里就体现了模块化手机结构稳定性的问题,Google 理想中手机全系统的模块化想要实现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有一个稳定的架构,不仅要让各个模块接入后不影响整机的稳定性,连接部位也要足够给力,保证模块不会轻易滑落或脱落,同时还不能过分占用手机电池电量以影响续航能力。

从目前的模块化手机来看,无论是采用锁定结构和磁体连接,手机的结构稳定性都会有所降低,可以说每一个模块连接点就成了手机的一个“弱点”。由此可见电脑组装的思路其实不完全适用于模块化手机。

(Phonebloks 概念中的模块组合方式,图自:CNET)

而要解决这些技术难题,研发成本的投入必定不能少。Strategy Analytics 的高级分析师 Rajeev Nair就表示:

研究和测试这些模块之间的适配和兼容的过程是复杂、耗时、而且成本高昂的。如果组件真的通过了这些测试,那么公司还需要考虑制造这些部件所需的额外成本。

此外即使解决了技术问题,也不是每个用户都能适应模块化手机的使用,像 iPhone 这样的一体机早已把不少用户“惯坏了”,而且模块化手机的使用门槛也比一般手机高,毕竟就算在组装电脑流行的时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组装一台电脑。

科技网站 CNET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编辑们在不借助说明书的情况下体验 LG G5 的模块更换,结果大部分编辑最后都是一脸茫然,手足无措,连怎么打开底部的连接器都非常吃力。连科技编辑都如此,要让更多的普通用户,尤其中老年这一辈人要使用模块化手机,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手机模块化还意味着用户在出门的时候也许要随身携带多个模块,这需要占据用户更多的空间,而且体积较小的模块还容易丢失,如果出门的时候忘了带上某些模块,接下来一天陪伴你的很可能是一部“残疾”的手机。

技术研究公司 CCS Insight 的研究主管 Ben Wood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

主流制造商不太可能采用这种模块化形式。这个创意刚推出的时候,消费者真的很喜欢。但在现实中,你很难记得随身携带你需要的所有不同附加组件。

(图自:TechnoBuffalo)

目前模块手机化的窘境在于,由于销量惨淡,用户需求量低,第三方开发者看不到利润,便没有动力去开发更多的模块来更新换代,这样手机厂商的研发费用也无法被摊薄,导致模块的标准化进程缓慢,售价偏高,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模块化手机逐渐偃旗息鼓,“替硬件完成 Android 替软件完成的事情”的美好愿望也将落空。

由此可见,在智能手机中采取模块化设计是极大的挑战,若是没有像苹果三星这样强大品牌的加持,产品本身一旦不够强大、模块组装难度太大或者成本太高,都很难吸引消费者购买。

模块化手机还有未来吗?

尽管如今的手机市场经常因为缺乏创新而备受诟病,各个手机厂商也不断在为自家手机寻求差异化的卖点,但除了联想,模块化始终均没能入各大产商的法眼。

联想见证过 PC 时代电脑组装的流行,如今也希望通过旗下的 MOTO Z 在手机行业中复制当年的成功。在去年年底的“联接•想象”的科技峰会上,联想再一次强调了旗下的手机业务将来会继续以模块化发展为核心。

(包含多个模块的MOTO Z 大礼包,图自:新浪看点)

联想称今年还将推出 12 款新模块,与公司在未来三年内推出的手机兼容,但从目前来看, MOTO Z 要达到核心组件的模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 MOTO Z 的模块化更像是一种噱头,似乎是为了在与其他厂商的竞争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特卖点。

此外,荷兰的两家初创公司 PuzzlePhone 和 Fairphone 也在推出自己的模块化手机,声称将把手机寿命延长到 5—10 年,但在技术上也也无太多突破,并没有在市场掀起什么波澜。

(图自:PuzzlePhone )

在 PC 和手机都朝着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模块化手机究竟是一种颠覆性创新还是逆势而行?这个答案尚无定论,但模块化手机的步子或许一开始就迈得有点太大了,Google 理想中的模块化手机 Project Ara 让人想起其因希望一步到位而进展缓慢的无人车项目,相比起颠覆行业,循序渐进式的创新似乎更加实际可行。

(图自:Vimeo)

在《纽约客》的一篇文章《颠覆机器——创新的信条错在哪里》(THE DISRUPTION MACHINE——What the gospel of innovation gets wrong)中,就阐述了为何要审慎地看待颠覆性创新,同时不能忽略渐进式创新的重要性,文章以磁盘驱动器行业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

从长期来看,磁盘驱动器行业的胜利似乎还是属于那些善于渐进式改进的制造商,无论他们是否率先向市场推出颠覆性的新产品格式。那些能够快速发布新产品,但不擅于打磨完善的企业往往无法坚持到最后。

相信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当年颠覆性创新理论之父 Clayton Christensen 对模块化的预言:

到最后模块化会获得胜利,iPhone 终将灭亡。

联想的孤军奋战、市场的冷淡反应,缺乏巨头参与,注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模块化手机都只是小众的存在。

在模块化技术没有进一步完善和革新之前,模块化手机的未来并不乐观,或许在下一次智能手机革命到来之前,就会成为智能手机创新历史中的尘埃,但也希望智能手机的创新能再次让我们感受到 iPhone 推出时的兴奋。

【来源:爱范儿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