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营销

/ 董锐蛟 / 2017-05-25 14:07
白鹿原》原著素有“史诗巨著”之称。因此,想要评价电视剧《白鹿原》的“史诗”呈现成功与否,解读剧中所呈现的影像美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1940 年,沃尔特•本雅明在生平最后一篇著作《哲学历史论纲》中描绘了“历史天使”的形象:背对未来,面向过去,被进步的风暴吹向天际。 1988 年,陈忠实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天使”:白鹿跃过莽原,历史在纸上徐徐展开。《白鹿原》问世 25 年后,这部“民族的秘史”终于以电视剧的形式——也是陈忠实先生认为的最理想的改编形式——重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白鹿原》原著素有“史诗巨著”之称。因此,想要评价电视剧《白鹿原》的“史诗”呈现成功与否,解读剧中所呈现的影像美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反渐进历史观”的视觉呈现

国内其它同类型家国历史题材剧往往试图“以小见大”,将历史的厚重浸漫于个人命运之中,用革命的线性发展逻辑——从一个黑暗的奇点进步到一个光明的未来——解释个体的挣扎和无奈。这些影视作品往往将目光聚集在戏剧化的个体关系身上,用情感的共鸣将现时的观众和彼时的历史连接,打破历史封闭的边框,弥合历史的裂缝,如同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一样,试图“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本身已经摒弃了这种宏大叙事的渐进历史观。陈先生并没有将个体的命运与国族的兴衰同步,而是试图找出革命宏大叙事背后的残缺和矛盾。像本雅明历史天使眼中所看到的一样,“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在这点上,电视剧《白鹿原》用恰如其分又极具创意的镜头语言对应了原著的历史观,从而脱颖于同类型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剧中大量出现的广袤荒野,空中浮云,确立了全剧宏大、超然的影像美学气质。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其中最为鲜明的无疑是无边无垠的金色麦田。这个镜头中,麦田向四周不停扩展,消解了中心也消解了源头,消解了进化也消解了发展。麦田中心的人物不再是历史车轮下螳臂当车的蝼蚁,也不再是马车上奋马扬鞭的胜利者,而成为了无限扩展的宇宙中浮游的一点,也成为了原著中白嘉轩在仙草死后对于人生的顿悟:逝者如同断裂的车轴,而剩余的车轴仍旧在循环中被进化裹挟,毅然向前。

“反戏剧化”的摄影呈现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剧中大量使用了航拍、俯拍、鸟瞰镜头。这些精彩的镜头不仅仅为电视剧提供了一种所谓的“历史苍茫感”,也是在用“上帝视角”重新审视这片土地、这段历史中的苍生百态。借助摄影机的帮助,观众离开庸常的平视视角,重新审视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同时大面积运动镜头的不断推拉,不断打破视角的定式,产生新的视觉体验,来对应剧中的情节。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圆形扩展的人群和同样构图的麦田形成自然呼应

另一方面,和国内其他同类型作品采用单机或双机拍摄不同,《白鹿原》的摄制过程使用了一种“全景记录”的方式,通过多机位捕捉记录流动的生活。单机或双机拍摄的方式无疑是符合传统线性历史观的:用“戏剧化”的表演将历史用逻辑串联起来。而《白鹿原》的摄制则反其道而行之,将演员从有意识的镜头表演中解放出来,进入“反戏剧化”的自然表演。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显然,多机位拍摄从视觉角度实现了演员们长达一个多月体验生活的目的。这种浸入式的摄制方式将本真的生活带给观众,同时也将包裹这种生活的历史环境最大化地呈现在银幕上。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同时,做为首部以 4K 技术摄制播映的电视作品,技术所带来的革新除了让《白鹿原》拥有电影级别的画面质量,也将这种“真实感”和“包围感”做到了极致。奇妙的是,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呈现出的效果相似,这种极度的真实并没有产生自然主义式的“舞台幻觉”,反而让观众抽离出剧中人物情感和生活,对所谓的真实产生陌生和间离,形成一种布莱希特式的“反戏剧化”和“史诗感”——而布莱希特的美学观点,又对本雅明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这点上,电视剧《白鹿原》用影像的方式,传承并统一了哲学、戏剧、文学三者相近的历史美学观念。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构图呈现

作为文学作品的视觉呈现,剧中不少画面的构图同样精巧,采用斐波那契螺旋线、黄金分割、黄金三角形等构图方式,在写实的基础上完成对简单写实的写意性超越。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比如此镜头中,画面主体戏台呈现出传统的中式对称结构,给观众一种稳定而压迫的观感。但巧妙地通过一道阴影将画面切割为黄金三角形构图,打破了戏台的沉重和不变,为画面增加动力感。这种稳定与变动构成强烈的对比,隐喻白鹿原的守旧顽固和外部环境的风云激荡。而且,将正处于命运谷底的白嘉轩、鹿子霖置于画面明亮一侧的底端,更加突出个体命运在历史光晕面前的无力和渺小。另一方面,此段一改剧集前半段画面和服饰饱满浓烈的色彩风格——比如田小娥艳丽的红色——用灰黑色凸显白鹿原的衰败和人物命运的低沉,用色彩的隐喻性达成写实基础上的写意。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又如此构图中,画面借用又有“黄金螺旋”之称的斐波那契螺旋线构图方式,将人物置于螺旋线的最深处。随着螺旋的发展,最深处成为过去的象征;而观众的视线随着螺旋移动,从死人的墓碑发展到站立的活人;同时远景画面将观众的目光从具体的人物情感抽离,而去注视人物所处的环境——这样的构图本身就讲述了历史,观众的目光成了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背对未来,面向过去。

《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 9.0,它的影像美学我打 10 分

“一个民族的秘史”

在电视剧《白鹿原》中,影像语言通过精巧编排,刺激着当代观众对历史业已麻木的观感,产生新的视觉感受。而这些影像语言又和演员强烈深刻的表演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陈忠实先生对于“秘史”二字的构想。陈先生用巴尔扎克之“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为自己的写作定下基调,而电视剧《白鹿原》则用跳出庸常的镜头语言忠实回应着陈先生的宏愿:“秘”字之于“秘史”并非“隐而不宣”,而在于“以非常之角度重看历史”。

来源:视觉志(ID:QQ_shijuezhi)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