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巨头们展开技术军备赛,京东可能要加把劲了业界
这周一,传出阿里巴巴挖来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公司级别最高的华人科学家任小枫,他2013年-2017年任职亚马逊无人零售店Amazon Go首席科学家。
现在,任小枫将担任阿里巴巴iDST首席科学家和副院长,在西雅图,为阿里巴巴建立一个世界级的计算机视觉团队!
顶尖技术人才争夺战是巨头们技术布局的一个缩影。
从阿里今年披露的NASA计划,到亚马逊历年持续不断的专利披露和新产品发布,到京东今年宣布未来的12年的“技术”主题。“技术”已从一个很热的关键词,进入到着眼长远落地的行动力。
人才储备哪家强?顶级人才争夺战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说,他用半辈子的经验认识到,一个出色的人不止能顶2个平庸的人才,而是50名。顶尖人才的争夺,应该是一个行业或公司竞争壁垒和是否有长远爆发力的的一个风向标。
从创办起,电商巨头亚马逊就是不停挖角顶尖人才,其成立之初首任CIO来自以IT技术见长的沃尔玛,其为亚马逊早期的技术布局立下汗马功劳。20多年来,持续在硅谷科技公司挖角争夺顶尖技术人才是贝佐斯从来没有停过的重要工作。
任小枫并非阿里首次从美国挖科技人才,之前IEEE院士华先胜和前微软研发合伙人周靖人都先后加盟阿里巴巴。作为iDST的创始人之一,目前的院长,金榕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公认为圈内的顶级“大牛”。
作为iDST的另一位创始人,漆远也同样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NSF Career Award,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39岁被评为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系和统计系终身教授。
一位曾在阿里工作过的朋友说,他曾参与阿里巴巴一个数据大脑项目,对阿里iDST院长金榕评价超高,认为其智商超高,对电商、广告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都有独到深厚认知和了解。
iDST是阿里巴巴集团2014年底成立的AI研究机构。到现在为止,iDST已招募了一大批全球顶级科研人才,这些科学家在美国西雅图、硅谷、北京、杭州等地组建专门的科学团队,推进阿里巴巴集团的前瞻性研究与应用。
今年3月初,马云还在阿里巴巴技术大会上宣布启动一项内部代号为“NASA”的行动计划:将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储备核心科技。任小枫的加盟显示了阿里巴巴正在快速推动NASA计划。
除了这个瞄准未来的技术团队布局,据说,目前阿里巴巴还有超过2万名工程师、500多位博士;36位合伙人中,有9位拥有工程师背景。大促、支付金融、云计算、物流……针对这些商业场景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而对京东来说,今年初的开年大会,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敲黑板,划重点”地指出,技术是京东未来12年最重要的关键词,他很清醒,京东目前的优势领先不了几年。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京东接连布局物流和人工智能,成立相关研发团队。
不过,京东对顶尖技术人才的招募,目前并没有披露过多。
技术投入哪家强?看下财报硬指标
那么,阿里巴巴、到亚马逊和京东这三家国内外电商巨头,都在研发和技术上投入有多少,我们通过近5年的年报来简单分析一下。
阿里:研发费用持续增长
从2013年财报看,除了工资等人工开销外,阿里巴巴的研发费用还包括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增强。以及各类应用程序、操作系统、软件、移动端产品和服务平台。从2014年上市以来,阿里巴巴的研发费用保持稳定增长。
▲DonG东哥根据历年财报整理
在研发费用的驱动下,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和创新业务收入保持强劲增长。尤其是云计算业务,截止到2017年3月底,连续8个季度保持100%以上的增幅。
亚马逊:黑科技提升估值
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百分比,亚马逊对研发的投入都大于阿里、京东等同行。其研发费用组成主要是员工参与应用开发、维护、操作的工资和相关费用。此外,AWS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成本也被归类到科技费用中。
▲DonG东哥根据历年财报整理
亚马逊的产品众多,Kindle、Fire TV、Echo等电子产品,针对B端客户的AWS以及颠覆性的线下实体书店。它们不仅为亚马逊带来了大量收入,还提升了亚马逊的估值,华尔街对亚马逊估值的无限遐想,绝对是一家高科技公司,而不是电商公司。
京东:物流为主
从2012年以来的财报披露来看,京东的研发费用主要是在开发和维护平台、网站、服务器及其它设备的折旧、带宽、数据中心的成本,以及相关人员的工资。
▲DonG东哥根据历年财报整理
由于基数较小,京东研发费用的增速明显快于阿里和亚马逊。财报显示,京东的研发投入主要是为了提升客户体验并更好的为供应商和第三方卖家服务。结合京东在物流领域的大量布局,我们可以想象,这主要是指物流和围绕具体零售运营技术。
2016年5月13日,京东宣布成立X事业部,聚焦智慧物流的前瞻性研发和应用。X事业部迅速展开了无人机、无人仓和无人车的研发和落地,让京东在智慧物流方面占据领导地位。
紧接着,去年11月,京东又成立Y事业部,计划全面开发供应链智慧协同平台,开放京东自营供应链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与供应商一同制定联合商业计划,协作进行预测和补货,降低零售商流的整体成本,提升商流效率。
X事业部和Y事业部都是京东专注技术研发的新部门。意味着,京东的技术布局,从2016年开始,从跟着业务走的‘兵工厂模式’,向引领业务发展的前瞻模式改变。
技术给资本市场的巨大想象力?
通过对阿里巴巴、亚马逊和京东近年财报研发费用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阿里和亚马逊在科研上的投入已经产生收入,比如云计算或者硬件设备(虽然其中部分业务仍然在亏损)。京东在智慧物流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投入并没有产生直接收入或者说收入还在观察中。
当然,更高效的物流服务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物流的开发,未来不排除产生大量营收的可能,但目前物流投入对京东更多的是负担。
我们觉得,从提升公司估值角度,京东对智慧物流投入未必是一个最好的因素。因为,这部分的想象空间有限。即便现在正在研发的无人机、无人仓储、送货机器人等三无黑技术可以大规模投放使用,其产生的效果也不过是取代现有的数万配送员,提高仓配效率,可以节约的成本是可以估算出来的。
反观亚马逊,智能音箱、无人超市等产品均是革命性的,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而阿里布局AI技术,更是着眼未来20年,阿里巴巴的’NASA’面向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组建新团队,建立新机制和方法,瞄准10年、20年后的问题。
是围绕业务,还是着眼未来。这是电商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的本质区别。也会造成资本市场对你的期待有天壤不同。
亚马逊上市20多年来,累计盈利不过56亿美元,大半还是最近两年实现的。但其市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远超全球最大的零售公司沃尔玛。资本市场对亚马逊的期待,其布局技术的长远爆发力是一个重要考量。
比较而言,目前公开资料显示,京东的技术大网更多布局物流领域和围绕零售技术,发誓要在未来12年用技术再造的京东,似乎缺乏技术极客气质的领军人物和团队。或者,我们也可猜测为京东的秘密武器,秘而不宣。
管理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其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到,一些看似很完美的商业动作——对主流客户所需、盈利能力很强的产品进行精准投资和技术研发——最终却很可能毁掉一家优秀的企业。企业如果过于注重客户当下的需求,就是导致创新能力下降,从而无法开拓新市场。
但是,也可以这么说,很多企业就是由于某个时间做对了一件事,就成功了。每过十几年,就会有新技术浪潮去替换旧有的格局。但如果没有看清趋势,不管投了多少资源,市值多么高,拥有多少聪明的人也都没有用。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