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知否?应是马云肥商家瘦业界
北京时间8月17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面对主营电商业务高达63%的利润率,乡村教师马云估计又笑了。
财报显示,本季度阿里巴巴集团在核心电商业务中斩获了248.08亿元人民币的利润。相比唯一的盈利业务——电商,阿里的其他布局则有些不尽人意,其中云计算亏损5.32亿元人民币,大文娱亏损33.88亿元,创新计划及其他项亏损16.12亿元人民币。
可喜的是,阿里成功用63%超高利润率挽救了大局,毕竟同样做电商的小伙伴苏宁云商2017年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率仅为0.02%,不及阿里零头。然而这种“一家欢喜多家愁”的局面却让商家们很尴尬,肥了马云,瘦了商家。
为何会这样?
根源就在于阿里电商业务的商业模式。与其说阿里卖的是商品,不如说阿里卖的是流量。阿里平台产品的所有入口都是阿里与商家之间的交易场,为了得到好的曝光,商家会花费高额的“广告费”去购买好的展示位置获取流量,转化率究竟有多高?商家心里最清楚。
曾有媒体报道称,淘宝平台上80%的商家是亏本的,营收覆盖不了高额的广告费。面对流量费用日益高企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商家不堪重负甚至另谋出路。另一边则是阿里高达63%的利润率,如此可观的数字跑赢了不知道多少行业。
然而这种“割韭菜”式经营模式却对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假货丛生”。
近日,徐州市警方就公布了一起淘宝平台特大制售假冒品牌化妆品的案件。案件中,假冒化妆品多达20余吨,分布在16个仓库内,警方雇佣了整整4台平板货车才把假货全部拉走。更为严重的是,案件的受害者涉及全国23个省市,受害人次高达130万左右,涉案金额高达2亿元。
对于商家而言,要想挣钱无非是降低成本或抬高售价。淘宝平台上的买家多为价格敏感型人群,抬高售价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方法,那就只好降低成本了。在阿里这样的巨头面前,商家的谈判力无疑是微小的,为了支付高额的广告费,商家铤而走险开始从产品上大做手脚,于是大量的假货就这么产生了。
假货的骂名也曾让阿里尝到了苦果,美国服装鞋履协会(AAFA)曾多次抨击阿里包庇平台商家售卖假货,直接导致淘宝被美国贸易办公室列入恶意市场黑名单,至今未被除名。然而在高额的利润面前,阿里显然不愿意放弃摆在眼前的甜头,毕竟还有那么多亏损业务需要电商来输血。
只是这种只顾自身眼前利益,不顾商家与消费者的模式究竟能持续多久?阿里的品牌价值又能承受多少次假货的冲击?
真是苦了亲们!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