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单车给我们的教训:不要轻易地跟随风口业界
为了看我和李刚是什么时候认识的,我还特意去把砖头一样的 iPhone 4 翻了出来。
2014 年 10 月我和李刚第一次见面,后来年底陆续又见了几次。到 2015 年 1 月,他启动了野兽骑行项目,做中高端的自行车品牌和智能配件,现在回头看也算是个消费升级。
我从那个时候就挺喜欢李刚这个人的,他之前的“快按钮”项目在我看来是个挺成功的创业经验了。团队年轻聪明有冲劲,在软硬件和供应链方面都有经验,这本身挺难得的。再加上那段时间我们基金也在看智能硬件项目,所以就推给合伙人聊了下。
其实说心里话,当时他做的那个事情我也觉得不是那么性感,也许能做成赚钱的生意。但有多么颠覆创新或有多少想象空间,我真不敢说了,所以最后也并没能推进下去。当然这并不是问题,像李刚这样的团队很快就搞定了第一轮融资。
后来我们陆陆续续又会没事扯扯淡,他是一个挺自来熟的东北人性格,每次和他聊天都挺亲切开心的。到 2016 年 9 月的时候,他转发给我一篇我写的关于共享单车的文章,他说:“指不定什么时候我们也会加入混战。”
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会以自行车供应商的角色加入,还想把 ofo 的创始人 David 介绍给他聊聊。直到 2016 年 11 月,我看到了野兽骑行融资 1.5 亿的新闻,没想到他最终要下海去和当时已经发展不错的 ofo 和摩拜正面硬刚。
再之后的故事,就是现在你们所看到的了。
对于小蓝车现在这个结果,我想说,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总结经验,也可以说 CEO 经营失误,但总之还是要对创业者宽容一些。
我写了一年多的 42 章经,从来不抨击任何一家创业公司,因为我一直觉得创业者是勇敢而不易的,也一直觉得创业公司会死是大概率的,而去预测(甚至马后炮)一件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不叫本事。
这就好像你不会看到一个人今天吃饭了,然后大声炫耀说:你看我昨天就说这个人今天会吃饭吧。去预测一家创业公司的死亡真的不叫本事,最有本事的是选一家公司去支持,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去夸奖。
如果说这件事能教会我们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不要轻易地跟随风口。
最近为了做复盘主题的社群活动,我聊了很多上一波 O2O 时代的创业者,发现其中有不少是创业创到自己一身债的。为什么?因为市场变化太快,要融资、要发展速度,在高速变化的不确定性中,仿佛觉得前途很美好,就很容易一时头脑发热坑了自己。
速度太快,难免掌舵不易。就像某个创业者说的:
“刚出来的时候,我们为了品牌知名度和发展速度,把业务和 O2O 强绑定在了一起,这在一开始的时候很管用。但后来,随着 O2O 这个风口过去了,所有投资人看到我们的项目名称就完全不想多聊一句了。”
所以,你要小心地摆好自己的位置。所有的捷径,最后都会适得其反,风口自然也是其中一种。
但是再反过来讲,如果你是李刚,你看到了一个共享单车这么大的机会,你又本身在做自行车,你会忍住不掺和一下吗?如果你不掺和,也可能说明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创业者。
野心与画饼的能力,是一家公司最终能长大的必备要素,这也是我最近才想清楚的一个道理。最优秀的人成就最优秀的事业,而最优秀的人只会去那些有潜力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地方。
所以,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很佩服李刚当时做出的这个决定。我不知道他在决定要入局共享单车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我猜他有想过如果最后失败会怎么样,但可能也没预料到会是这么惨烈的结果。
好在过去的错误和挫折,总是能增加我们的见识和能力。而拉大时间维度,当下的问题往往都不会是问题。
就像我前几天在和一个同行聊天的时候突然对他说的:“虽然我们现在在聊某件具体的业务,但五年、甚至十年后,大概就都不再做现在的事情了,而我们那个时候还是可以坐在一起像今天这样聊天。”
这么一想,就觉得由衷的开心,而任何具体的事情都没那么重要了。
我和李刚最后一次见面是 2017 年 4 月底,那个时候小蓝车在北京还很多,势头正旺,直观上感觉不比 ofo 和摩拜差。
我还记得自己问李刚,你现在什么感觉,还焦虑么?
他说,现在好些了,之前最焦虑的时候经常自己半夜在家吃一大桶肯德基全家桶。
我说,我懂。
没有在半夜暴饮暴食过,怎么算一个合格的创业者?
下次见面的时候,大家再约着一起吃全家桶。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