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比你想象的更爱读书 京东世界读书日调研:七成人每周都会读书

互联网
2025
04/23
15:55
分享
评论

世界读书日前夕,新华网联合京东图书、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京洞察共同发布了「世界读书日小调查」,通过问卷跟2000位读者对话了“关于读书”这件事儿:

在这2000位受访读者中,74.7%的人每周都会读书,人均年阅读7.3本书,年阅读量超过6本的人占比为42.8%,年买书投入500元以上的人占比达到52.2%。

家长们也尤为重视跟孩子一起读书,儿童人均年阅读9.4本课外书籍;每年为孩子买书投入500元以上的人占比达到76.7%。

60.4%的人表示读书是人生最具高级感的事情。读书的意义,不只是丰富自己(51.4%)和自我提升(39.4%),还是娱乐放松(44.7%)、心灵疗愈(35.5%)、对抗焦虑(33.8%)的重要方式。

54%的人表示还是喜欢读纸质书,34.2%的人更喜欢读电子书,电子书阅读比例较去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

2024年阅读类目中,中小学教辅、童书、文学小说地位稳固,占据图书销量TOP3,养生保健、动漫、智能经济、自我疗愈等小众圈层图书畅销出圈。

文学小说持续受欢迎,经典名家名作、散文随笔、热门影视剧小说强势霸榜。为什么喜欢读文学小说?“了解人性,丰富人生体验”“寻找情感共鸣和人生哲理”以及“获取人生宝贵经验”成为主要原因。

孩子阅读类目中,少儿科普百科类、青少年心理自助类等功能性强的图书热度持续攀升,“漫画+”图书趣味性强、题材愈加丰富,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大家比你想象的更爱读书 七成人每周都会读书

深夜11点,27岁的互联网从业者王洋合上电脑,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屏幕上的待办事项依然堆积如山,但她习惯性地拿起床头那本翻旧的《活着》——这是她一天中唯一能“逃离现实”的时刻。“读几页书,就像给大脑按了暂停键。”她苦笑道。

王洋的故事并非个例。在本次调研中,即便是在工作和生活节奏如同上了“加速器”的当下,2000位受访读者中,74.7%的人每周都会读书,其中有32.6%的人坚持每天读书;这2000位受访者2024年人均年阅读7.3本书,年阅读量超过6本的人占比为42.8%,年买书投入500元以上的人占比达到52.2%;近六成人表示在自己的年度flag中,有关于读书这一项。

从阅读方式来看,54%的人表示还是喜欢读纸质书,34.2%的人更喜欢读电子书,电子书阅读比例较去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电子书便携、满足碎片化阅读的特性,越来越受读者们的追捧。

可以看到,在喧嚣的社会中,依然有很多人愿意到字里行间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京东图书领阅人、作家毕淑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读书是能让精神不孤独,且美妙的事情。拿出时间跟书本做一生的好朋友,是很划算且值当的。”在调研中,60.4%的人认为读书是最具高级感的事情,超越运动、旅行。阅读不承诺成功,却赋予人直面生活的韧性。

这种韧性在数据中亦有印证:读书不只是丰富自己(51.4%)和自我提升(39.4%),还是娱乐放松(44.7%)、心灵疗愈(35.5%)、对抗焦虑(33.8%)的重要方式。00后职场新人王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尽管面临职场生存环境的压力,但他却能在《百年孤独》中找到对抗焦虑的解药。“马尔克斯的魔幻世界让我暂时忘记焦虑,虽然读得慢,但每一页都算数。”

在关于“读书的意义”的调研中,选择较多的选项包括“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重要的是可以拥有选择的机会”“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等等。可以看出,这些选项大多不指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大家正在重新定义读书的意义。

京东图书领阅人、作家孙家裕表示,成年人并非不爱看书,而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比如电子书、有声读物、短视频。调研中仅有一成左右的人表示“纯粹就是不喜欢看书”,更多人表示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压缩读书时间,比如被短视频等“快娱乐”占据了更多精力,工作、家庭等琐事让静心阅读成为奢侈等。

大家读什么书?文学小说地位稳固 养生保健、智能经济等小众圈层图书畅销

京东图书数据显示,2024年图书销售市场中,除中小学教辅、童书外,文学小说销量占比最高,名家名作、影视剧小说依然是文学畅销热点。

其中,《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一句顶万句》等经典名家名作,《路过人间》《飞鸟集》《人间草木》等散文随笔,《我的阿勒泰》《云边有个小卖部》《一闪一闪亮星星》等热门影视剧小说成为热度较高的文学图书。2024年,影视与文学的联动尤为显著,《我的阿勒泰》热播后,原著销量暴涨,有读者留言:“剧中的草原太美,但书里的孤独更深邃。”中信出版集团总经理沈家乐表示,好的影视剧往往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背景、人物和故事细节,而原著图书正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诺奖得主韩江的《素食者》因“对创伤的诗意书写”引发共鸣,马伯庸的《食南之徒》则将历史解构为一场美食冒险,显示了人们阅读取向的多样性。网文纸书也是文学市场的畅销热点之一,《诡秘之主》《黑莲花攻略手册》等IP从线上火到线下,受到年轻读者欢迎。00后读者小鹿表示:“收藏纸质书是对‘追更岁月’的纪念。”

文学市场的繁荣背后,是人们对情感共鸣与精神避风港的渴求。42.9%的人表示“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40.3%的人“从文学中寻找情感共鸣和人生哲理”,36.7%的人表示“可以从好的文学作品中获取宝贵的经验收获”。

京东图书领阅人、作家毕淑敏认为:“读好的文学作品能让我们知道这世界有多么的辽阔,人性有多么的丰富。”京东图书领阅人、社会学家李银河指出:“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审美和生活经验的集大成者。人们读文学小说可以感受到真善美。”她的作品以特殊题材切入,兼具人类学观察与娱乐性,印证了文学的多维价值。中信出版集团总经理沈家乐表示,“很多人喜欢读文学小说作品,一是文学小说能够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共鸣;二是文学小说构建的虚构世界,类似精神元宇宙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的避风港。”

除此之外,2024年各种小众圈层书籍的崛起同样亮眼。京东图书洞察到,在养生/保健类目中,养生食疗、中医保健、家庭保健类图书销量占比较高,两性保健、养生食疗、上班族保健类书籍销量同比增长均超50%。《黄帝内经》《上班族的养生经》等成为职场人“续命指南”。科技热点书籍如《这就是DeepSeek》《AI未来进行式》等吸引年轻极客,AI工程师张磊说:“这些书让我看到技术背后的哲学思考,比如《AI未来进行式》中关于伦理的讨论。”

过去一年,动漫图书在京东图书显著增长。动漫图书已向全年龄化发展,覆盖更多年龄段读者,并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国产IP深挖本土文化符号,契合国内观众审美,同时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差异化优势。

“诗书继业长”的当代注解:超六成家长每年给孩子买6本以上课外书籍

“过去一年,总共陪孩子读了30本书”,外企高管陈婷说道。调研显示,在有孩子的家长中,每年给孩子买6本以上课外书籍的人占比65.3%,给自己买6本以上书籍的比例为50.2%;每年为孩子买书投入500元以上的人有76.7%,给自己投入500元以上的人有59.9%;60.8%的孩子每年读6本以上书籍,45.7%的家长每年读6本以上。所谓“书香门第”,图书已经成为传承家风、寄托家长希望的重要载体。

开卷数据同样显示了孩子阅读市场的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2024年,从各类图书的码洋构成来看,少儿图书零售市场码洋比重最大,为28.16%,同比上升4.23%。

热衷于给孩子买书的背后,是家长们对“教育功利性”与“成长陪伴”的复杂心态。中信出版集团总经理沈家乐认为:“给孩子买书,一方面是全社会倡导全民阅读的氛围影响,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认为阅读是一种教育投资。许多家长希望通过书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京东图书领阅人、作家杨红樱认为,自己有阅读习惯的家长会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程度来购买书籍,孩子愿意读也读得懂,这样的阅读叫“自主阅读”,其结果是“有效阅读”;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往往盲目跟风,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买书,这样的阅读叫“绑架阅读”,其结果是“无效阅读”。她笔下的《笑猫日记》通过童话传递人格教育,销量超8300万册,提升了中国儿童自主阅读的取向和品位,证明“好故事本身即是教育”。

看来,给孩子买书并不简单,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家长已经有意识的按作家杨红樱所提倡的“自主阅读”来给孩子买书。调研中,58.5%的家长会考虑图书内容和孩子年龄、认知水平的匹配度,55.6%的家长会考虑孩子的阅读兴趣,49.4%的家长会考虑图书的“教育功能性”。

孩子们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总编辑闵蓉表示,孩子阅读类目中,少儿科普百科类、青少年心理自助类等功能性强的图书热度持续攀升,“漫画+”图书趣味性强、题材愈加丰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源于家长对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视、以及国家“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的需求释放,科普百科类图书在近两年销售持续增长,比如《DK儿童百科全书系列》《米吴科学漫画》《揭秘动物》等都是帮助孩子更好探索世界的媒介。不过,科普百科图书增长也带来一些填鸭式知识读物的出现,浙江少儿出版社社长郑重表示,“未来科普读物在内容上需要更精品化、更人文化,才会产生出更多爆品。”同时,青少年心理自助类书籍更多受到关注,这些书主要聚焦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辅导和科学方法。例如,《漫画小学生心理学》能帮助孩子应对拖延、焦虑等问题。

“漫画+”形式图书持续受欢迎,《大中华寻宝系列》《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等经典作品都是畅销书目。京东图书领阅人、作家孙家裕认为,“漫画+”童书是一种全新的、充满潜力的发展模式。“漫画丰富的色彩、夸张的形象表演和生动的画面天然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能够将文字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一些抽象概念”。《大中华寻宝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将历史知识嵌入漫画剧情,书中设计的互动谜题与地域文化彩蛋,让儿童在解谜中自然吸收知识。

“少看10集短剧=读3页书,提前上床15分钟=读3页书,利用好通勤时间=听书20分钟⋯⋯”调研中的一道“阅读时间换算题”引发热议,原来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有这么多本来可以用来读书的碎片时间从指缝中溜走。

世界读书日不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大家对精神生活的渴望。调研中,46.8%的人表示读书是日常行为,不只是读书日这一天;25.3%的人计划养成每天打卡读书的习惯,碎片化阅读正成为新常态渗透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言:“文字是那么美好,又是那么神奇,我们怎么能把它放弃?”

洞察到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京东图书在今年“423阅读狂欢节”期间,打造九大场景书单,覆盖通勤、旅途、咖啡馆休闲、社交场合、居家亲子共读等日常场景,倡导通过阅读填充日常碎片化时间,让精神得到休憩。为了进一步激活读者的阅读需求,降低阅读门槛,京东图书通过“线上+线下”的玩法,在北京坊举办“一条书香路”线下互动活动,传递“cityread”理念,还与星巴克携手,在全国超过1500家星巴克门店发起“买咖啡送好书”活动。京东图书希望以多元的活动,让阅读突破书页的边界,融入咖啡香气、街角风景与日常琐碎,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京东图书 423 阅读狂欢节“狂欢盛典”正在火热进行中,4月21日0点-4月24日24点,登录京东APP,搜索“阅读狂欢节”,即可直达活动会场,参与这场全民阅读盛宴。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