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奋斗》到《欢乐颂》:再见,青春!观点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4月末5月初,《欢乐颂》迅速热播,在差不多两个多月时间里,都有着非常高的社会热度。的确,这一现象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也并不是都市青年情感题材电视剧中的个案。
从《奋斗》开始,在2008年前后就开始掀起了这一波都市情感题材影视剧的热潮,延续至今,这一热潮已经有了大概小10年的光景,涌现出了《蜗居》、《我的青春谁做主》《裸婚时代》《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等一系列影视作品,我国当代都市青年情感题材影视剧在这个时期也已经颇具规模,并且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
2012年以来,《北京爱情故事》、《浮沉》、《北京青年》等都市青年情感题材电视剧同样在全国热播,引起了又一波热潮。特别是《北京青年》中,“重走青春”这句异常光鲜亮丽的口号,在都市青年亚文化群落中得到了一呼百应的好评和追捧。在这个时代里,似乎没有什么比挣脱出平庸、压抑的日常生活,去天南海北的“重走青春”更具诱惑力;也没有什么比背包探险,在梅里雪山举办婚礼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生活趣味。所以到了《欢乐颂》,不过是2008年以来的都市情感题材影视剧热潮的第三波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从《奋斗》到《欢乐颂》这么多的影视作品,几乎都集中在了“80后”、“90后”的都市青年群体,围绕他们短短几年内的周遭生活,竟演绎了出如此多的故事,并且在近年来始终成为银幕关注的焦点,而为了迎合这种社会心理,又有大量雷同影视剧作品蜂拥上马,这一系列种种众生相使我们无法再不正视这种文化现象。因为,在今天,无论这些影视剧作品中的小青年们怎样的辗转腾挪,戏里戏外,一个不争的现实是,青春的路,似乎已经越走越窄。
让我们将目光先倒置30年。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潘晓的题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读者来信”。
“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
这段文字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充满了文艺青年的质感,那种无力和彷徨丝毫不让人觉得有着30年的遥远和疏离。在当年的那场几乎席卷一代人的人生观大讨论中,当时的青年一代,特别是都市青年在自幼接受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伦理和初露头脚的改革开放的文化逻辑二者间的挣扎中,懵懂的重塑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也蝴蝶效应般的影响到了30年后的今天。
当年的青年一代,其实也就是“50后”、“60后”一代,正是当下都市青年情感题材影视剧中“80后”、“90后”的父母一代。只不过,当年的“50后”、“60后”一代,他们面对的还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城乡关系,作为超级都市的北上广深,在当时还并没有与其他城市拉开特别明显的距离,更无一、二、三线城市的空间裂变。
那时的青年一代所面对的精神焦虑是知青回城亦或农村青年通过读书来到城市,如何面对城市生活和人生道路的重新抉择,以及短短十余年之内遭遇两次巨大时代变迁后所热切“渴望”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中国第一部都市情感题材电视剧《渴望》造成万人空巷奇观的社会心理背景,包括后来唱遍天南海北的《小芳》和世纪末又一次撩拨那一代人神经的《孽债》,都深嵌在这条文化脉络中。
今天的社会组织模式肯定早已不再需要当年《中国青年》“读者来信”那般的公共话语空间,新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系统渗透到了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电视剧这种影视题材无意中在当下文化生产体制内部开辟出一个并不狭小的文化公共空间。无疑,与过去的文学出版物、报刊媒体以及当下的影视院线相比,电视剧的覆盖面更为广阔。正是在这种文化格局下,电视剧这种形式和媒介,对时代脉搏的体认和回应也就更为迅捷,所以,它也就几乎同步的将“80后”、“90后” 所遭遇的多重现实困境予以了艺术的展示。
然而,这一持续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并没有随着“50后”、“60后”一代身心的彻底成熟和老去而终结。他们的后代——“80后”、“90后”们,那曾被认为是“温室里的花朵”、“垮掉的一代”,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开始陆续粉墨登场。
与他们的父母一代比起来,这一辈人至少在一开始并没有他们父母那样的精神挣扎,完全不需要在两种价值观中做出抉择,他们的幸与不幸都在于,他们的既成观念看上去都是如此的“天然”。走出农村,走出二、三线城市,走向北上广深;走出体制,走向外企,走向白领生活;这些曾深深折磨“80后”、“90后”父母的价值观念,在他们那里完全毋庸置疑。于是在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这一代人在人生的最初旅程中,几近大踏步的昂首阔步,便捷的教育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最为彻底而完整的践行自己的全部观念,这也未尝不是最幸福的事情。
《奋斗》是国内首部专注于“80后”、“90后”事业、爱情等人生遭遇的电视剧,它的迅速持续热播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现实关切所拥有的社会热度。当年《奋斗》中的所演绎的青春里的背叛与挣扎,初涉社会的摸爬滚打,表现了“80后”、“90后”一代在涉世未深之时,面对的生活、爱情、事业等问题的人生态度。《奋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剧中每一个人物在精神层面都是积极向上、坚持自我,不停地奋斗。这也是第一次将“80后”、“90后”的人生阶段的集体跨越搬上了银幕。
今天看来,当年的《奋斗》显得过于理想化,这也和当时并不明晰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到了《我的青春谁做主》,症候意味开始进一步逐渐呈现,一般而言,“50后”、“60后”和“80后”、“90后”一代,两代人的青春命运,通常会被二元对立式的对比,也就是“50后”、“60后”一代由于特殊的年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口号让他们天各一方。而“80后”、“90后”一代则通常被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勾勒出自己的青春蓝图。然而,在看似宽广的“80后”、“90后”人生道路上,他们的人生选择其实并没有与父母一代形成那么大的反差。
然而急转直下的是,当“80后”、“90后”一代开始真刀真枪的经营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曾经的广阔天空、大有可为的人生旅程,突然转进了狭窄甚至晦暗的时空结构。随后,在引发了全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的《蜗居》中,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代表的光鲜亮丽的外企白领生活在短短一两年之内就迅速的失去了光泽,“重回体制内”、“逃离北上广”等口号清晰而犀利的直指向了30年前,这些通过差不多30年时间才形成的继承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于是才有了《北京青年》中“重走青春”的表演。为什么要“重走青春”?恰恰是因为当“80后”、“90后”在接近青春终点的时候突然发现,在经历了种种自幼就开始遭遇的不断的残酷的社会竞争之后,不远处的终点,那些“天然”的观念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想要的理想人生。于是“重走青春”成为了这一代人精神困境的最好隐喻。
青春是什么?青春无外乎就是可以肆意追求能得到和得不到的东西,尤其是不顾一切的追求自己可能永远得不到的东西的冲动。在这个意义上,《欢乐颂》中的每一个人物,可能都不曾真正拥有过自己的青春。高企的贫富差距,让看得见的阶级差异以看不见的方式被空前加强。于是,这一切也只能以《欢乐颂》的方式呈现,《欢乐颂》的欢快乐章也就成为了最后的乌托邦幻境。
新世纪十年以来,“80后”、“90后”情感结构的剧烈变迁,与其说来自他们独特的人生遭遇,毋宁说是这个时代时空剧烈变迁的结果。只不过,《欢乐颂》这些都市青年的情感故事并没有结束,接近自慰式的青春友谊远没有触碰到这个时代里正在变迁的情感和观念结构。“50后”、“60后”也好,“80后”、“90后”也罢,这两代人在改革开放30年来其实共同塑造和完成了一整套价值观念,而今天这套价值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
能否想象出一个新的、充满生机的文化逻辑,既有观念层面的种种羁绊,也有现实层面的重重束约,但无疑,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暧昧和混沌的时代——这既是中国电视剧的困境,也是中国电视剧的机遇——毕竟这是前所未有的原创性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能不能将这些青春岁月中的羁绊、挣扎、抗争和幻灭,生动而鲜明地搬上电视或网络荧幕,也就成了中国电视剧行业能否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的关键。
青春不会再重头,但愿这个年代的中国电视剧不会和那些青春里的希望和绝望一样,经历了新世纪伊始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之后,共赴歧路。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