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为特教老师赋能,技术推动公益从“帮扶”走向“自我实现”专栏

/ 土妖 / 2016-09-10 08:01
互联网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更智慧,也让技术在化解社会性难题上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互联网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更智慧,也让技术在化解社会性难题上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技术+公益”正成为一股创新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了公益的模式。9月10日教师节即将来临前,百度没有表面上俗套地跟风为教师点赞,却将注意力锁定在了“技术改造公益”探索上,帮助残疾儿童教师这一群体,运用语音图像识别、大数据、 学习等技术能力,筹建社会化课程,为特教老师“赋能”。这让科技技术力量在公益领域有了全新的角色和价值。

面向特教人群的“内外兼修”

众所周知,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就是让社会变得更平等,用技术力量消除信息、服务的不对称,赋予每一个人同样的权利。这种能力不仅在商业层面表现更淋漓尽致,同样在公益等社会性难题上也适用。而往往,越是弱者,越是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和领域,技术力量注入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也越大。2016年教师节期间,百度公司和百度公益基金会选择特教老师群体,联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及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优势的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发起了跨平台大型公益活动“孤星湾计划——百度特教老师捐课时行动”,从技术提升专业能力和社会化传播两个维度上入手,实现了面向特教人群的“内外兼修”。 

114

“内”,是指用技术来提升特教老师的专业能力。当前特教老师群体现状并不理想,相对普通老师,特教老师对专门技能的要求更高,但在从业特教老师群体中,具备专业能力的占比相当少,一大部分属于普通教师专业,不具备特殊儿童生理、病理、心理、行为、交流语言、以及知识教学和康复训练等等专业知识。而且已有的课时普遍存在与特殊儿童需求脱钩的现象,很难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就此,“孤星湾计划——百度特教老师捐课时行动”引入了百度大脑、大数据、百度医疗、百度教育等 学习的技术力量,从源头上“再造”了特教老师的专业课程。

具体来讲,百度依据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提供的残疾儿童样本,运用百度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特殊儿童进行计算分析并比对出人群画像;数据分析还将用在百度医疗开放平台上,引入医疗专家,为家长提供对孩子的早期预判,为儿童康复提供第一手资料;这让百度在提升特教老师专业能力上有了丰富、多样化的数据源,就此,百度联合北师大组建专家组,为特教老师定制儿科医学、心理评估、言语与语言病理学、学习与行为支持等课程,和更具针对性的精细运动、感觉统合、自理能力、社交技巧的作业治疗,以及大运动发育迟缓治疗、平衡和行走训练的物理训练更具实践、普及和推广意义。

“外”则是指利用互联网社会化传播的外部推动因素,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以话题性来激发全社会的关注。对很多人来说,特教老师职业相对陌生,且存在误解,甚至有人片面地认为特教老师像是“保姆”或公益使者,联想不到专业的教学和训练技能,更想象不到科技含量和趣味感十足的教具、别开生面的课堂场景。而且目前,特教师资力量在中国存在极大的缺口。数据显示,中国有特教老师5.03万,但聋哑脑瘫等在校特殊学生群体为41万。按国家所设定的目标,特教老师与孩子的科学比例为1:3,但现状则不足1:8。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特教老师的真实状况,培养更多特教老师,百度在互联网推广的三个层面引爆,让“孤星湾计划”真正成为了一场社会化的运动。

在教师节当天,百度首页Logo变身为动图创意造型,点击即可进入“孤星湾计划——百度特教老师捐课时行动”特教老师专题,唤起网友对特教老师的关注、尊重和支持,又能为特教老师贡献课时,推荐优秀特教老师进入北师大这样的最高学府。而且百度就“孤星湾计划”也制定了立体化的推广计划。首先,百度借助了海清、李小璐、李治廷等明星的传播放大效应,激活明星粉丝,在微博平台上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捐助,呼吁为特教老师筹集课时;其次,百度嫁接跨平台的微博、微信、搜索等资源,专门设计了趣味性互动H5,大大降低了用户参与门槛,让用户可以一边感受,一边捐助,让公益触手可及;最后一点的引爆力更强劲,百度拿出了强势的推广资源,包括50亿次的搜索结果页推广资源,50亿次的搜索首页曝光,以及手机百度1亿日活用户的推波助澜。可以说,三层推广体系的逐级展开,充分放大了“孤星湾计划”的影响力,迅速在社会中扩散开来。

这种“内外兼修”的创新实践,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公益,深刻改变了公益的内涵与外延。

技术对公益的赋能与再造

近年来,互联网、科技技术与公益的结合日益紧密,但大都单一地停留在公益传播、扩散的层面,只能博得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弱势人群自身的内在能力,让他们具备自我修炼的“内功”。不过,庆幸的是,技术对特殊人群的赋能已经进入了探索期,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成功例子。这也意味着,技术力量在公益领域的注入,正从浅层的“扩音器”向纵深的“造血管”过渡。“孤星湾计划”恰恰推动了“技术驱动”的公益新时代的到来。

面向特教领域,北师大通过对接儿童数据样本,与大数据、人工智能、 学习等技术力量嫁接,实现特教老师教育和培训模式的升华,用技术力量重新定制了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的特教专业课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之前,百度推出了寻人公益平台,利用了人脸识别技术,调动社会人员的参与,发现被拐儿童,可随时随地拍照后上传,与线上丢失儿童数据库进行精准比对,帮助流浪儿童的亲人找到孩子。在以往人脸识别等技术不成熟时,寻找失踪孩子几乎是大海捞针的事,很难实现,如今技术的进步,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与此同时,人脸识别等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降低儿童被拐的几率,对犯罪分子起到了震慑的效果。

再有,盲人无法感知真实的世界,带来了行动不便、与社会隔绝等潜在问题。百度发明的“Dulight小明”,深刻地改变了这一现实,让盲人有了专属的生活助理。依托于图像识别、人脸识别及语音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戴在耳上的拍照装置或手机APP拍摄,帮助盲人了解身边环境,进行物品、人脸识别,大幅提升了盲人的生活能力。

毫无疑问,“技术+公益”还会有更多可能。技术力量的融入,为公益服务或组织的运作效率大幅提升,为公益事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创新空间。而相比公益普遍存在的治标不治本现象,技术也突破了“喇叭”、“输血”关口,赋予了公益活动“造血”能力。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百度利用科技、技术手段探索解决社会化难题方面,已经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行业里也不乏其他推动IT技术与公益跨界合作的举措,创造了高效和可持续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技术力量正从公益的表层过渡到更深层次,通过两者的“ 融合”,有望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释放出公益势能。

技术公益不只是帮扶,更是通往自我实现的桥梁

确实,不管是人工智能、用户画像,还是交互体验上的AR、VR等创新技术的引入,为公益创造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这还不是关键所在,从公益的表现形式来看,帮扶仅仅是最浅层次的需求,来自社会的关心与呵护虽然“暖心”,但却不能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更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科技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弱势人群摆脱“逆境”,靠技术“辅助”来实现人生的逆转,这或许才是公益的最高境界。

放在弱势人群身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同样是适用的。按照这一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对正常人来说,通过拼搏、奋斗,到达“尊重与自我实现”的最高层的难度并不大。但对弱势人群来说,几乎还在生存、安全等浅层需求上止步不前。不过,“公益+技术”时代的到来,正打破这一魔咒,让弱势人群进入到“尊重与自我实现”层次成为了可能。

而技术能实现这一点,也并不奇怪。通常来说,盲、聋、语言及行为障碍等人群所占的比例较高,大多属于肢体、感官上的“缺失”。但随着语音、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更轻巧化、更接近自然交互方式,使得技术与硬件作为感官延伸的趋势很明显,这大大弥补了弱势人群所存在的“缺陷”,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可以追求梦想和实现自我价值。

百度将AR技术应用在儿童教育领域;用人工智能为盲人设计生活助理;将语音图像识别、大数据、 学习能力用在特教老师技能提升上,这些创新技术在公益领域的落地,为弱势人群开辟了全新的天地。为她们搭建了一个梯子,沿着这个梯子,不仅能够实现生理和安全需求,更有可能走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彼岸。

虽然一直以来,我们都热衷于讲新商业解放运动,感叹互联网科技让各行各业挣脱了枷锁,变得更加智能化、社会化、共享化。但放在公益及长期困扰发展的社会性难题上,这种“解绑”效应可能会更为明显。因为技术的公益、社会应用本身起点低,基础差,所以更加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显而易见,就像如今互联网技术给商业、经济所带来的颠覆和改变一样,其也正在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平等的环境,从而使得公益行动可以进入更高阶的层面,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以技术为突破口,为弱势人群“松绑”,帮助他们放飞梦想,百度在推进新商业文明到来的同时,也在开启一个全新的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新时代。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