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校招季,互联网企业哪家强?专栏
夏末秋初,年复一年,距离新一季校园招聘的拉开大幕已有些日子。可以肯定,与去年一样,被这个时代聚光笼罩的互联网行业,依旧是不少莘莘学子踏出校门的不二之选——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去年近三成毕业生进入互联网行业(后者平均月薪也最高),当所谓“互联网+”有如围城一般嫁接着那些“传统”与“新贵”,对人才的渴求只会更旺。
时至今日,没人会忽视人才之于一家企业——尤其处于外部环境剧烈变动的互联网企业的地位高企。与工业时代资本之于资源分配的地位不同,人与公司的位置正在发生迅速反转,正如吴军先生所言:“今天全世界最值钱的,最创造价值的企业都是轻资产的——企业价值体现在它所拥有的人。盖茨曾经讲,即使微软全部的大楼和看得见的资产都被拿走或者毁掉,只要人在,很快就能东山再起。”
也因如此,当媒体在描述那些备受尊敬的企业运营策略时,花多少心血用于招聘是个日趋代表正确的决策,谷歌首席人才官拉斯洛·博克在《重新定义团队》中就写道:他们把人力资源费用集中用在招聘而非培训上,因为一个最优的人才能胜过300个普通人。
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年轻人。谁都知道,在置身于时代前沿的互联网行业,年轻人脑中的新锐想法即是资本本身,而所谓“白纸一张”的反面,在优秀的雇主看来,实则意味着更强的可塑性和忠诚度。
当然了,任何一类群体,优质人才都有着的稀缺性。良禽择木而栖,对互联网雇主来说,校招可谓一场全无硝烟的战争——就像他们在商业竞争中的常态,诚意与技巧同样适用于对优质校招生的争夺,而企业基因的差异,让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招聘风格。
今天就来说说科技巨头们校招这件事。
左手情怀,右手娱乐
谈及企业与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宣讲是必不可失的一环。长久以来,宣讲已被企业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通路,美国《大西洋月刊》撰稿人路易斯·切斯洛就曾指出:通常情况下,科技企业一开始会讲他们的“创业故事”,让听众重新回到那个艰苦年代,然后一般会阐述自己的“成长史”,谈谈公司的扩张脚步。
对于有着良好口碑的科技巨头,上述路径无疑颇具感召力。譬如,华为今年校招主题即是“勇敢新世界”,作为一家受人尊敬的本土企业,他们为校招拍摄的微电影情怀满满,而宣讲内容上,二十余年从跟随者成为ICT行业领导者的故事,对学生们而言无疑非常受用。
而感召同样可以来自创始人的故事和寄语。不久前,今日头条张一鸣写的一篇《我遇到的优秀年轻人的5个特质》在朋友圈刷屏,他从个人经历谈到了其眼中优秀年轻人的特质——也间接表述了今日头条对学生的期许,读来“导师范儿”十足。
当然,除了“情怀”,深谙年轻人网络话语体系的互联网品牌,同样会以刻意“讨好”的方式博得校招生注意。譬如,网易就为2017校招特意改编了一首名为《浙江杭州网易互联网招聘了》的神曲,鬼畜风格引来刷屏式的传播效果,在情怀当道的校招市场,以一种另类方式博得受众眼球。
同样深谙此道的还有滴滴。拉勾网CEO马德龙指出,今年校招市场,美团点评和滴滴这样的独角兽同样受到青睐。而将今年校招主题定为“定义下一个未来”的滴滴,也制作了一首魔性十足的视频,并将公司愿景等“套路”内容融入视频的欢快之中,也算颇为讨巧。
总之,一手情怀,一手娱乐,是不少互联网企业招揽学生的两大利器。
百度:技术驱动,价值先行
当然了,谈及校招,对学生们而言最诱人的名字无疑是BAT,媒体也愿将更多笔墨挥洒到他们的薪资待遇中,而容易被忽视的是,其实他们的校招方式往往更富有层次。
先看B,今年校招争夺战中,百度可谓是三家中出拳最立体也最精准的一个。一方面,百度今年继续加强了技术驱动的务实作风,相比其他企业更多对于感性层面的诉诸,百度更强调用技术实力说话,在各地的校园宣讲中对人工智能、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无人车等前沿技术进行了详细展示,技术领域的“大秀肌肉”和人才培养的不遗余力,无疑是笼络优秀技术人才的绝佳手段。
除了对技术信仰的“布道”,百度今年还在企业文化吸引力上卯足了功夫。这一点从百度的品牌调性塑造上就可见一斑,今年百度将校招主题定义为“在这里,做自己”显然契合了90后群体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心理,而在校招过程中,百度也尤为注重对用户需求的满足,比如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宣讲,邀请师哥师姐分享百度故事,在微博微信平台实时答疑等等,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百度校招今年还推出了不少多变但务实的新玩法,比如迎合年轻群体观看习惯的“直播面试”活动,首次直播就吸引了20万人在线观看,在帮助求职者提前了解面试流程和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向外界传递出百度对人才招纳的开放态度。
再如百度在今年笔面试环节增加“文化价值观测试”,通过真实场景还原和开放性的试题,让求职者在选择中更好地了解自身特点、评估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应百度的工作。测试后发放的趣味漫画百度“文化价值观秘籍”,完全颠覆了企业文化教条口号式的宣传桎梏,把目光转向寻求求职者内心的真正认同,事实上,“简单,可依赖”的百度文化和充满校园气质的工作环境也确实引发了毕业生们的集体共鸣。显然,这种求同存异、双向选择的招聘形式博得了不少90后求职者的好感,价值先行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试错”的成本。
“务实”的阿里与“产品经理”腾讯
再来看看阿里。
我个人觉得,在BAT今年校园招聘中,某种程度上阿里或许是最“务实”的一个。
由于集团人才战略调整,从去年开始,阿里巴巴校招就本着更为严格的“优中选优”原则——尤其到了招聘季,你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如游戏闯关一般的“阿里巴巴招聘攻略”。早在今年7月中旬,阿里巴巴就宣布启动2017秋招,将“非凡人做非凡事”定位为人才战略的阿里,今年校招仍旧选择“优中选优”的原则——谁都知道,阿里校招的笔试题颇为艰难(我就看到知乎上不少人都在讨论),而据阿里校招负责人定净介绍,今年的笔试题会比往年更难,还将引入人脸识别技术来防止作弊。总之,“务实”的阿里在甄别未来精英的人选上,确实费了不少功夫。
最后来说说腾讯。
相比于百度的“立体”与阿里的“务实”,倘若归纳腾讯今年校园招聘的关键词,也许就是:“产品”。用腾讯雇主品牌负责人马毅的话说,鹅厂是在“用产品思维做校招”。
举个例子,谁都知道用户参与之于产品的重要意涵,而腾讯同样将这种参与度搁置在了招聘上,譬如,腾讯在大概30多个目标院校建立了微信群,拥有一个完整的运营团队,深入每个微信群了解学生说了什么,并及时反馈,做战略上的调整。除此之外,马毅介绍:“我们还做了一款APP叫‘有聊’,就是一个公司内和公司外的人的问答交互平台。所有参加鹅厂校招的人下了这个APP提的问题,内部员工会对问题做定点回答,这个成本比较高,但是效果应该会不错。”
产品思维同样体现在内容制作。事实上,在BAT中“娱乐属性”相对最重的腾讯,也将娱乐精神用在了校招上。8月23日,腾讯2017校园招聘在线宣讲会“鹅厂wo谈会”开播。这个从2014年起就推出的节目完成了新的迭代,每期邀请腾讯代表嘉宾分享学生们感兴趣的择业成长话题,主要聚焦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的职业成长,公司文化福利,如何准备面试,人生选择等话题。
可以肯定,腾讯用于招聘的产品思维,同样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其雇主品牌更为清晰。
做最好的自己
总之,无论BAT,还是其他科技企业,一切招聘方式指向一点:对于人才的渴求与重视,以及助其成长的平台精神。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工作的意涵正趋向多元,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62.6%的学生选“挣钱”,但希望通过工作“成就自己的事业”同样占到 71%。
职场新人迫切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成长,而困扰不少学生的一个问题是:加入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以谋得更快成长速度?还是加入镁光灯下的巨头,换得更大的价值感?事实上,这个问题绝非二元对立。就像《移动风暴》一书中对谷歌的描述:“谷歌就像是个大学校园,这也正是它希望传递的感觉,谷歌的成功源于从顶级院校招聘来的工程师的素质。谷歌希望让他们感觉自己从未离开过学校,以便始终保持好奇心,永远创新,而不是像其他公司那样,觉得自己加入了刻板的海军陆战队。”
事实上,硅谷的真正秘密正是在于它的以人为本,正如里德·霍夫曼在《联盟》中所言: 我们早已告别终身雇佣制时代,新型忠诚观需要管理者和员工相互信任,相互投资,共同受益——这也意味着,企业与员工正在从所谓“雇佣”逐渐走向“彼此共振”的联盟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员工,尤其初出校园的年轻人,他们的真正使命其实真的只有一条:做最好的自己。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字优雅的原创科技文章;微信公号:李北辰)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