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网贷平台钱升钱更名因为创业时没做好知识产权保护?!金融
说到知识产权保护,纵观现代商业史的发展进程,因为商标版权而造成的纠纷事件简直可以书写一部厚厚的法律教材了。
笔者记得几年前看《中国好声音》的时候,王老吉的广告和口播让这个品牌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而后来王老吉更名加多宝的事情相信大家已经都知道了。虽然当时众多网友纷纷选择支持和维护加多宝公司,然而因为商标纠纷的问题,不仅官司陆陆续续拖了几年的时间,已经打响的市场品牌和产品包装设计等也不得不全部更换。
说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其实很多大企业也未必全然不留疏漏,因为所涉及的各项法律条款实在是繁杂,办理流程冗长,更重要的是,除非企业在一开始就做好100%的防范工作,否则被有心人抢注商标或被抄袭,几乎是每个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都会遭遇的风险。
而类似的商标纠纷事件的战火已经蔓延到了高速发展的网贷领域。
这不,刚刚创业两年的金融科技平台钱牛牛(原名钱升钱)就遇到了这么个棘手的问题。这个案例其实很有意思,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品牌公关方面的应急措施也很值得一并研究下。
事件梳理:
14年9月,原名钱升钱(已更名钱牛牛)的互金平台上线,同月,钱升钱公司向商标管理局递交了商标注册申请,成功注册35类商标。
两年后,随着线上平台的规模和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大,已经拥有140多万用户的钱牛牛(原钱升钱)突然接到用户举报,某地方性线下金融公司,不仅用同名品牌去开设国家禁止的线下理财门店,并且堂而皇之的照搬和抄袭钱牛牛的官方网站和品牌Logo,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而这家线下公司同时拥有钱升钱36类注册商标。也就是说,两家公司都可以使用“钱升钱”这个品牌名称。
这时候的钱牛牛突然有点蒙了,因为2年前的一个小疏漏,导致如今品牌被照搬,而在这个当口的自己居然只能吃哑巴亏——此时国家还并没有出台针对网贷这一新兴行业在商标类别上究竟是应该归属35类还是36类的相关规定,如果按照有经验的企业的做法,应该从一开始就进行全品类的商标保护,然而这个创业团队当初并没有重视起这件事。
如果此时选择起诉,按照以往商标纠纷的案例来看,这一诉讼过程可能会持续几年之久,尤其是在商标法还未对网贷行业进行归类这一个尴尬的时间点。
最最重要的是,从公关的角度来说,被有违法嫌疑的线下理财公司捆绑在一起宣传炒作,可能会对钱牛牛的品牌形象造成巨大冲击,对平台用户造成一定伤害。
就在这个重要的当口,钱牛牛团队决定,从即日起,品牌名称从钱升钱更名为钱牛牛,宣布战略升级,品牌升级,借此彻底摆脱人们对“钱升钱”这个品牌词汇所带来的仅限于理财这一概念的刻板印象。同时推出“快分期”、“贷上钱”两款集团子品牌,公布全新的资产战略,发布“元方”风控系统和“风神”获客模型。
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打下去,不到一周时间,钱牛牛不仅在行业中彻底打响了知名度,让很多原本不认识这个品牌的人熟记钱牛牛的名字。同时,多品牌的集团战略一出,海陆空全面布局的野心一下子引燃了行业爆点。
9月20日钱牛牛通过网络直播举办了一场新颖的品牌升级暨新产品发布会,几分钟便引发了数万人的观看。同一时间,官方发表声明,成立两年来从未经营过任何线下理财门店,表明了平台对合规的态度,再一次引发了用户和媒体的赞誉。
钱牛牛品牌升级事件甚至引领了行业里其它公司纷纷效仿,品牌升级+发布会+视频直播,这套打包组合迅速被同行们跟进,一时间互金圈里宣布品牌升级的企业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
一场由创业初期的疏忽所导致的商标被抢注事件,恰恰为这家埋头耕耘两年的科技团队,一时间带来前所未有的关注。
有心的读者看到这里想必已经懂了,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一个知识产权纠纷的事件,我其实是讲了一个关于品牌公关的故事。
创业,尤其是第一次创业的团队,往往受限于经验和精力的问题,对像商标版权这类细枝末节的事情无暇顾及,然而这往往就埋下了日后在创业路上的一颗暗雷,运气好一直绕过雷走还好说,而一旦碰上的对手是像线下理财公司那样的碰瓷爱好者,下场很可能就是被人摘了桃子却还哑巴吃黄连。
好在钱牛牛团队反应迅速,品牌和公关的发力让原本吃亏的局势造成了强势逆转。虽然不得不丢下了此前两年打下的品牌基础,然而对这家科技公司来说,此举也未尝不是一个全新的蜕变的开始。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