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做内容的猎豹,为何如此看重人工智能?专栏

/ 李北辰 / 2016-11-22 19:50
尽管传统新闻人对回音阁效应(echo chamber)和平台偏向(platform bias)等网络现象的忧虑并未褪去,但年轻用户仍旧迷恋和信任算法推荐内容。

北京时间11月21日,猎豹移动公布了截至2016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总收入为11.283亿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高于市场预期,公司季度收入重新回到环比增长轨道。

拆解来看,工具产品的优异表现,为这份财报的靓丽助力良多,但在战略层面,相比工具产品矩阵的“存量优势”,转型中的猎豹对内容产品的深化布局或许是一个更值一提,且面向增量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前者收入的稳增为猎豹带来巨大的财务和经营杠杆,支撑这家公司将更多精力切换到内容领域。

不难发现,本季度,猎豹旗下新闻产品News Republic和直播产品 Live.me取得长足进步,尤其在美国市场。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猎豹内容战略转型的跑道上,受益于全球超过6亿的活跃用户数据,人工智能,或者具体点说—— 学习,看起来就像他们的助跑器。这很容易令人想到AI专家吴恩达著名的“太空飞船理论”: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就像是造太空飞船,数据是最重要的燃料。

不久之前,这家公司刚刚度过了6岁生日,倘若过去6年猎豹的相对顺遂要拜工具产品所赐,那么对人工智能——这一人类社会未来最重要的底层技术的仰仗,看起来极有可能是猎豹下一个“胜负手”。

 

学习的机遇

大概一周前,去参加微软一个活动,李开复对于人工智能的一番戏谑令我印象颇深,他说,过去三十年,人工智能行业最明显的差别是:曾几何时,科学家与企业家都怯于承认自己在做人工智能,如今则恰恰相反。其背后意涵是:至少在过去数十年,科技学术界勾勒未来的时候,对于所谓“确定的趋势”达成共识的次数其实并不多——且远未达到今天学界对 学习这条技术脉络高度认可的坚定态度。

如你所知,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出现过一次人工智能热潮——寒冬也相继而来,不过就像计算机视觉专家山世光说的那样:“前两次人工智能出现热潮的时候,一个源起是因为一些著名的人工智能科学家给出了一些预测和承诺,但这些预测和承诺没有达到,所以进入寒冬。而这一次跟过去是不同的,这次热潮不是基于承诺,而是基于进步。”

嗯,作为一次算法革命, 学习以一种简练的网络模型解决了过往印象中极为复杂的思维体系。听过一个讨巧的比喻,这就好比一个和面机,你把很多“面料”放进去,它就出来一盆很好吃的东西。这味重要的“面料”就是数据——要知道,许多 学习基本模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出现,但数据的稀缺令这种伟大的基础框架偃旗息鼓。

其实不难发现,尽管对不少人来说,“人工智能”是个令人眩晕甚至恐惧的概念,但倘若究其本质,近些年来一切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几乎都可归为相似的框架:即“输入数据,生成回应”,用猎豹CEO傅盛的话说,计算机用对数据的广度,解决了人类认知的 。

而毫无疑问,当智慧需要海量数据的“饲养”,在人工智能的主战场,数据本身即是最坚实的护城河——这亦是猎豹这种坐拥超过6亿活跃用户公司的最大机遇,以及通过数据勾勒用户内容喜好的原始资本。

 

人工智能公司

时至今日,无需过多谈论工具类产品公司向内容转型的必要性,转型落脚地的选择才是真问题。猎豹现阶段的首选是:新闻与直播,前者更像某种“永恒的需求”,后者则是已被证明可以攫取注意力的后起之秀。

先来说新闻。

你知道,拜数据所赐,如今人工智能在“由过去推导未来”的预测能力上已颇有建树,这种推测也包括内容推送。今年8月2日,猎豹宣布以5700万美元收购全球移动新闻服务运营商News Republic,后者已与全球超过1650家新闻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版权合作,通过猎豹的技术嫁接,他们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手段了解用户的新闻取向和使用习惯,通过智能编辑向超过6亿月活用户提供个性化新闻内容推荐,形式包括文章,图片和视频。

事实上,在互联网语境之下,用户对信息有着君王一般的挑剔程度。8月易观发布的《中国移动资讯信息分发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显示,国内资讯信息分发市场上,算法推送内容已经过半,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的“千人千面”似乎同样是一个确定的趋势。而根据路透新闻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尽管传统新闻人对回音阁效应(echo chamber)和平台偏向(platform bias)等网络现象的忧虑并未褪去,但年轻用户仍旧迷恋和信任算法推荐内容。

数据也在证明这一点:APP Annie数据显示,10月News Republic位列美国地区新闻杂志类下载排行榜的前三名;此前它也曾多次登上过App Store和GooglePlay等全球主流应用商店新闻类软件排行榜的榜首。

必须承认的是,人类过往对于资讯的筛选机制——譬如通过媒介,品牌,朋友,自身主动选择等,虽仍旧在发挥作用,但随着信息载体的疯狂供给,这些作用正在式微。而另一端,数据正在带来权威的转移。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关于大数据的哲学意涵呼之欲出的时候,数据是一种“宗教”就被不少学者大肆探讨。最近,我看到关于数据未来最具象的描述,来自《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据说傅盛对其青睐有加,还特意去拜会过他),他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数据主义”的未来时代。在他看来,那些极端的持数据主义世界观的“信徒”将整个世界视作一个数据流,任何事物的价值判断都由它对数据处理的贡献决定。“正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者相信市场无形的手,数据主义者相信数据流无形的手,当全球数据处理体系变得全知全能,接入这个系统就成为了一切意义的来源。”——毫无疑问,数据主义的未来对猎豹这种公司非常诱人,倘若数据是这个世界的主体,侍奉它的人无疑将收益颇丰。

最后来谈谈直播——同样是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

累计至今,猎豹旗下的Live.me全球下载数已破千万,据APP Annie 10月数据,Live.me荣登谷歌应用商店美国地区社交类畅销榜第一名,排在苹果应用商店美国地区社交类畅销榜前五位。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介入大幅降低了直播过程的审核难度,减少了人力成本。“我们为了这个社区有自己精神,会禁止色情和太小的小孩上去,但我们每天有30万直播的开启量,如果30万次审核就会非常巨大的工作量,我们用 学习的图像识别去实现了对黄色,对色情,对小孩年龄的识别,大幅度的降低了审核难度。”傅盛表示。

接下来,傅盛似乎非常想将“情绪识别”与直播产生嫁接:当机器可以识别用户看直播时的真实表情,理论上确实可以实现主播的自动分发(听起来蛮刺激的……),而这需要更多数据和技术的积淀。

嗯,我记得整整一年前,我曾写过“猎豹已然是一家大数据公司”。如今,当它备足“燃料”,搭上内容风口,开始“ 学习”,我们或许可以说,猎豹正在变成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微信公号:李北辰)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