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不做金融” 暂时服软的巨头能逃开监管吗?新金融
两会期间,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曾指出跨行业金融控股行为存在风险,应纳入金融监管。近日,金控公司监管问题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有传闻称监管部门正在起草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办法,年内有望落地。监管办法可能在股东或关联方融资、旗下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实缴资本来源合法性等方面,提出更多规范性措施。
对于此次即将出台金控公司管理办法中业界普遍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金评媒(ID:JPMMedia)请到了相关专家进行了 解读。
如何看待民营金控集团放手金融牌照?
业内预期此次监管办法的出台将从金控的认知方面进行更加清晰的界定。此外,民营金控公司或将成为重点监管对象,这一预期让不少民营金控心生退意。
目前,“明天系”“海航系”“中植系”等大型民营金控集团正在陆续出售手中持有的金融机构股权,种类包括保险、证券、银行、信托等。海航集团和中植集团在回应出售金融资产时都表示是在回归主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对此,麻袋研究院一位研究员对金评媒(ID:JPMMedia)表示,金控集团业务规模庞大,但风险难以隔离,容易因为某些业务影响到整个集团的稳定性,因此,金控集团很容易成为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像海航等集团之前摊子铺得太大,现在砍掉一些业务,对调整财务报表很有必要,说是回归实业也对。
为什么对“科技+金融”的监管不会放松?
事实上,将民营金控纳入监管范围也将填补此前对BAT等巨头在监管上的空白。
4月中下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声称不做金融,只做技术并转型提供To B服务。具体来讲,京东金融表示,会把全部金融资产转让给金融机构,从自营金融转为服务B端金融机构。蚂蚁金服则定位TechFin,称以后只做技术(Tech),并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
最近,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几乎同时被传出在进行新一轮融资的消息。此外,它们也在近期分别与银行达成了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
尽管已有互联网巨头表示,继续谋求金融牌照只是为了合规,仍有行业人士认为,对于“不做金融”却依然去申请牌照的企业,监管层也不会放松对“科技+金融”的监管。
就在5月22日,有媒体援引不愿具名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监管当局拟定挑选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五家机构,作为金融控股集团监管首批试点。
对此,麻袋研究院那位研究员对金评媒(ID:JPMMedia)直言,嘴上说不做金融,但却要申请牌照,这种行为透露:面对监管高压,这类企业虽然暂时服软,但可能随时根据监管风向变化重新涉足金融业务。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业内其实认为金融业务才具有想象空间,金融科技如果不涉及金融核心业务,盈利模式有待考验。监管应该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其实,在现行的穿透监管思维下,无论什么创新形式都可以穿透到具体的金融业务上,没有什么套利空间可言。
怎样看待不同金融牌照监管的尺度?
分析人士认为,行将到来的金控办法有可能会动用牌照核发、净资本等手段强化准入门槛。牌照核发和净资本约束都是严管金控企业行为和数量的方式。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牌照,监管层的容忍度肯定也有所差别。总的来说,对银行、保险机构较为严格,而对支付、小贷则较为宽松。
麻袋研究院上述研究员对金评媒(ID:JPMMedia)指出,不同牌照,作用不一样,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不一样,所以监管严格程度不同。一般来说,给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监管越严格;影响越小,监管越宽松。
银行、保险是拿普通大众的钱去投资,一旦出风险影响较大,所以监管非常严格。
小贷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同业拆借、银行借款、ABS等机构客户、高净值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且外部融资有杠杆限制,最多不超过三倍,也就是说净资本1亿,最多借3亿,即使出风险,影响也较小。因此,表面上看,监管相对较宽松,实际上是从一开始就限制了小贷的作用。
支付也一样。严格意义上讲,支付只是一个工具,只要相关技术满足监管要求就可以了,因此,表面上看监管较为宽松。但如果支付公司想做创新业务,监管也会严格起来。之前,很多支付公司因挪用客户备付金,伪造变造交易和财务资料,超范围经营支付业务等违规行为,被监管处以巨额罚款,甚至取缔牌照。
【来源:金评媒 作者:昭觉】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