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乘用车累计销量1332.2万辆,同比下降12.3%。中国车市延续了2018年的下行态势。政策层面也是压力叠加,新能源补贴快速退坡、国六排放标准提前实施,行业压力骤然提升,中国品牌负重前行。
与此同时,产业内还另有一番热闹景象。政策松绑,跨国车企积极寻求在华扩张。中国品牌持续向上,一再推出新品牌,推高新车售价;在全球产业中的角色也愈加活跃,有人海外建厂,有人资本出海。不论中外品牌还是新旧势力,不约而同地推出具有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产品;智能网联系统几乎成为新车型的标配。
向上、向下两股力量交织,成就了中国 产业的新业态。技术的变革在席卷人类文明之际,不可避免地将历经百年的 产业推至变革的临界点。在风云激荡的市场形势中,把握基本盘成了前瞻和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关口。
是周期波动还是永久性转变?
中国车市销量的下降是经济整体走势、国际贸易环境、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叠加的产物。并且,置于全球 销量下滑的背景之下,评估中国 当下形势,更需要谨慎、理智。市场潜力是否还在?
首先,制造业发展势头仍在。尽管有关成本优势弱化的忧虑困扰着制造业发展,但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正逐步转向创新和效率优势、人力资本红利。
历经多年积淀,制造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部分企业进入行业技术前沿;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快于工业平均增长。人力资本质量不断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居世界前列,我国每年还有约800万新增大学生。
伴随市场下沉、消费升级以及刺激 消费的政策出台,三四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需求被激活。毫无疑问,在这片拥有14亿人口的广袤土地上,消费潜力依旧巨大。这也正是众多跨国企业持续加码中国的主要原因。
特斯拉首个海外工厂落户中国,宝马30亿欧元扩建中国工厂,奥迪、大众、雷诺等品牌在华寻求新的合作方……虽然中国车市已经步入了“高基数、稳增长”的阶段,但车企在用脚投票,他们用行动表达了对中国车市的信心。
中国品牌根基如何?
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对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要求愈发严格。要抵挡技术变革带来的雨打风吹,中国品牌的根基稳了吗?不妨关注一系列数字。
2018年全球新能源车的销售量为200万辆,其中中国销售125万辆,占比再次超过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达62.5%。2018年,全球纯电动 销量榜上排名前五的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了三个席位。其中,北汽新能源从产品到定位都在向高端化发起冲击;比亚迪除了纯电动车型快速增长,在混动车型方面也表现不俗;众泰则是以小型车为主,主攻三四线城市。畅销、品牌定位清晰、产品知名度高,中国品牌已然构成新能源先锋势力。
而日本调查公司富士经济汇总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35年纯电动 (EV)的全球市场规模(新车销量)将达到2202万辆;在这项预测中还提到,作为全球纯电动 市场增长中心,中国2035年的市场规模将占到全球的五成。
比起美好的预期,中国品牌更聚焦于当下的进取。中国品牌不再满足于在特定区域、特定细分市场的成功,而是放眼全球。吉利对沃尔沃、路特斯的操作成为中国 产业海外并购的优质范本。北汽集团与戴姆勒的交叉持股为“后合资”时代的中外车企合作打开了想象空间。长城 俄罗斯工厂的投产,不仅意味着品牌也由此开启了全球化的新征程,同样彰显了新一代中国 人拓展国际市场的雄心壮志。上汽在英国、泰国、印尼、智利等国家和地区的销量过万,反映出海外用户对中国 品牌、服务的认可。
数十年的艰苦卓绝,中国品牌为自己赢得了向上的空间和通路。
下一轮风口在哪?
互联网生态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成为人类迈入数字文明的核心标签。 在保留交通工具属性的同时,又因其自身特性而成为万物互联的绝佳载体。5G技术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演进为 智能化、网联化提供了可行性。这一转变既改变了行业对产品、设计的需求,也重新定义了行业竞争的规则和逻辑。
转型成了共同的选择,宝马拟转型为出行科技公司;丰田计划成为“移动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也是趋势之一,福特联手大众在自动驾驶快速发力;今年2月,宝马集团和戴姆勒宣布就自动驾驶 结成联盟。
中国车企与一众老牌劲旅相比不遑多让。三年前,荣威RX5首次打出了“互联网 ”的金字招牌,并凭借产品的热销激活了一个新的热门标签;蔚来、小鹏之类的造车新势力自诞生起就携带着纯正的互联网基因;华人运通提出“三智战略”,描绘了借助智能 、智捷交通共同构建智慧城市的未来图景。
长安早在十年前就已组建团队进行智能化相关研究,现已掌握200余项智能化技术,并利用5G通信网络,将延迟压缩至15毫秒左右,实现L4级自动驾驶。按照长安的预期,100%搭载驾驶辅助系统有望于明年实现。为推进自动驾驶的研发,比亚迪凭借D++开放生态广纳英雄;向全球开发者开放341项传感器数据,搭建了全球首创的 开放平台。与硅谷的自动驾驶公司Auto X的合作成果初现。
技术及出行也在响应整车制造的变革。诞生于2017年的百度 Apollo 已经拥有数十家合作伙伴,其中既包含中国车企,也有本田、宝马、戴姆勒、大众、 英特尔 、英伟达等国际品牌。高调表示“不造车”的华为,成立智能 解决方案事业部,誓要打破国际寡头垄断 电子产业链Tier1系统的格局。目前华为HiCar生态伙伴超过30家车厂,合作车型超过120款。
同样需要巨大投入的出行业务,车企与出行服务供应商的联合蔚然成风。丰田与滴滴出行正式组建合资公司丰桔出行;比亚迪也选择与滴滴共同出资成立出行品牌“亚滴新能源”。
车企不愿或者说不敢错过智能带来的转型机遇,尤其是中国品牌。对中国品牌来说,眼下是技术革新、品牌升维两次历史机遇的交汇。智能将所有车企拉到相同的起跑线,中国品牌已经在新能源细分市场先人一步,凭借中国互联网在设施、用户、应用方面的广泛优势,中国 工业将加速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并有机会改写全球 产业百年来的格局。
结语:
工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民生、市场、技术的缩影。伴随这中国人民逐梦向前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 工业将开启下一个光荣篇章。而在市场形势和技术革命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品牌被推至品牌升维、智能竞争的新时代。 随着消费升级、智能变革愈加深刻,品牌理念与硬件配置的投入是否需要重新配比?新势力崛起、科技巨头涌入,技术变革的洪流中,是转型还是革命?
10月11日,2019中国 品牌发展论坛如约而至。凤凰网携手寰球 ,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行业分会特别支持下,力邀中国 产业变革先锋齐聚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共同研讨升维时代,中国 品牌应对智能竞争的前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