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分拆底料业务在港上市 营收两年涨168%证券
全国知名火锅品牌海底捞掌门人张勇日前在港交所敲锣,旗下火锅料供应商颐海国际(01579,HK)正式上市。
记者梳理发现,颐海国际营收超50%来自海底捞的关联交易,而海底捞近年来的快速扩张也带给颐海国际整体营收的快速增长,两年累计增长168%。
实际上,海底捞已计划扩张门店,计划于4年内开超过300家店。截至今年上半年,其国内门店不到150家。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分析指出,“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中国整个消费结构的改变,有特色有品牌的中高端消费越来越受到欢迎,这是促使海底捞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分拆底料业务在港交所上市
海底捞终于曲线上市,虽然仅是火锅底料公司登陆港交所。
海底捞谋上市已多年。自2011年开始,海底捞就被传在筹备上市。据媒体报道称,早前在海底捞的发源地,四川简阳市人民政府网曾表示过海底捞进入上市辅导期,甚至创始人张勇本人也曾低调表示过有上市计划。不过后来均没了下文。
事实上,因餐饮难标准化、财务难透明等问题,餐饮行业上市较普通行业更为艰难,这也是外界认为海底捞迟迟未能完成上市的主要原因。
近来,海底捞集团选择分拆旗下火锅底料业务上市,从最终的结果看,确实比集团整体上市更为顺利。
自2013年颐海国际被海底捞集团分拆出来,并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为投资控股公司后,此后的2014~2015年,海底捞集团对其进行了重组。
记者注意到,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和舒萍(二者为夫妻)持有颐海国际47.76%股权,为后者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通过上市,颐海国际称,公司将从全球发售募得约7.5亿港元,并计划将其中30%用于建设河北霸州生产基地一期,20%将用于未来潜在的策略性收购,25%将用于推广产品和品牌,其余用作研发等。
朱丹蓬认为,海底捞集团要大规模扩张,必定需要上市,而选择分拆旗下底料业务上市而非整体上市,更加明智,“底料业务体量更小,在这个市场行情下先上市,是一种试水,可以通过颐海国际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来观察海底捞的市场认可度。”
对于海底捞谋上市,张勇曾对外表示,上市可以促进公司正规化,也能让海底捞更为“知名”和“成功”。
计划未来四年新增300家店
随着颐海国际的上市,海底捞集团的财务情况也随之公开。
据颐海国际公告称,海底捞集团包括四川海底集团和新加坡海底捞集团。其中新加坡海底捞集团于2013年注册成立,主要专注于火锅餐厅业务的海外扩张。2013年~2015年,四川海底捞集团总收入分别为43.5亿元、49.9亿元和50.85亿元;新加坡海底捞集团总收入分别为1290万美元、9810万美元和2.75亿美元。
从颐海国际披露的数据来看,作为海底捞子公司,颐海国际近3年营业收入超过50%来自关联方海底捞。事实上,海底捞不仅是颐海国际的收入支柱,更是其业绩连增3年的幕后推手。
海底捞全球门店全部为自营,没有加盟商和联合经营的模式。自1994年诞生至2012年底,以平均每年不到5家的速度进行扩张。但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海底捞集团在中国分别经营93家、111家及142家火锅餐厅。海底捞的扩张速度有了明显加速。
与海底捞集团的扩张一致,颐海国际向海底捞集团销售产生的收入由2013年的1.788亿元增至2015年的4.579亿元,颐海国际2013年~2015年全年的营业收入也由3.16亿元增至8.47亿元。
朱丹蓬认为,海底捞之所以近年加速扩张,得益于整个消费结构的改变。
记者注意到,海底捞并没有停止快速扩张的步伐。颐海国际披露的消息显示,海底捞集团计划2016年~2019年分别将再开设68家、71家、79家和85家火锅餐厅,合计超300家,其中仅2016年就将新进入24个城市。
记者在海底捞官网商铺求租信息中发现,一向定位中高端的海底捞火锅,选址范围新加入了保定、温州、泉州、唐山和佛山等三线城市。
朱丹蓬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高端品牌走向三四线城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表示,“进入三、四线城市并不代表价格会降下来,反而因为租金等成本下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