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增产不增收的症结在于“高薪”洞见

/ 投资潮 / 2017-03-01 10:02
最近IT圈不断发酵的消息是,华为中国区某些部门开始清退35岁以上网络维护员工和40以上研发员工,消息流出,圈内为之震动。因为流传太广,华为官方已辟谣,称此消息纯属谣言...

华为增产不增收的症结在于“高薪”

最近IT圈不断发酵的消息是,华为中国区某些部门开始清退35岁以上网络维护员工和40以上研发员工,消息流出,圈内为之震动。

因为流传太广,华为官方已辟谣,称此消息纯属谣言。任正非也称,“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但是有媒体经多方了解,证实华为确实在清理部分老员工,引进年轻新员工,同时瘦身减员。

“清洗”不等于裁员

此前,在知乎上有自称为华为前员工的匿名网友表示,目前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而研发则是开始集中清退40岁以上的老员工,主要针对程序员。并将其解释为“在业绩看空的时候裁员,断臂求生”。

虽然,目前在华为论坛心声社区已经无法查找到关于裁员34岁以上员工的帖子,华为也回应了关于裁员的消息。但是无数吃瓜群众依然表示,没有空穴来风的裁员议论浪潮,无风不起浪。

在名为“蓝血研究”的华为内部公号中,一篇“华为大龄短名单和45岁退休:未来的POSE要怎么摆?”的文章不仅再次重提此事,更是质疑裁减老员工的合理性。他指出,华为虽然背着辞退老员工的消息,但最近越来越多看到的实际状况是,被退休或者被不续约的,都不是年龄大和股票多的高成本员工,反而是在华为兢兢业业十来年,考评普通职级一般,收入和股票都偏低的那一群人。其高度质疑华为在选取所谓“短名单”指标的合理性。

穆子山(化名)在非洲和东南亚从事通信交付工程业务多年,“华为更多的业务是在海外,为了通过本地化来降低成本,华为不断招募当地人来缩减中国员工。当地人不断补充,中国员工减少退回国内,再分流到其他国家。”按照当初的设想,被逐渐替代退回至国内的员工还能分流至其他国家,“但随着运营商投资越来越少,华为的这块业务体量正逐步萎缩。因此,华为在国内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越积越多,人力资源冗余,是该清洗一批人。”穆子山说。

据媒体报道,一位接近华为的人士透露,华为确实在“清洗”中国区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但“清洗”不等于裁员,不再续约、转岗、分流都是手段。

华为内部高薪的代价

在2017年新年致辞中,华为终端CEO余承东表示,2017年将是华为精细化运营的变革年,一切都要以利润为中心,新的一年华为的盈利能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华为要减少机型,精细供应链、渠道、研发、服务等领域的运营。在CES上,他更是号称要全面缩减营销、市场、渠道等成本。

2010年-2016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从300万部飙升至1.39亿部。然而,消费者业务部门(消费者BG)的利润却没有实现大步增长。

据华为发布的业绩预期显示,2016年华为消费者业务部门全年营业额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42%。而The Information引用知情人士消息称,华为消费者业务部门2016年的营业利润为20亿美元,低于2015年的22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2015年的11.5%降到了7.7%。

其实不提利润,仅从规模的取得上,华为均是在创新和营销资源大规模投入的基础上取得的,尤其是在创新方面。不知业内是否注意,华为BG在各种场合总是以华为的创新示人,例如华为的研发投入每年都在增长,2017年预计超过100亿美元,2016年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华为名列第九约92亿美元,已超过苹果等。在BG的手机技术的应用上这种创新的投入似乎也得到了显现。

但随之而来的这种“走马灯”式的创新究竟给华为BG在手机产业中的竞争带来了多大的价值?或者说这种价值是否像“海绵里的水”那样被华为“挤”得很干净(充分转换成商业价值)?至少,从结果来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那么华为“增产不增收”的根源在哪?或源于华为人力成本之重存留的隐患。据了解,华为薪酬体系包括工资、奖金和股票的分红,在华为内部,存在着一种“奋斗者协议政策”,意思大致是,拿了奖金不买内部股票的就不算奋斗者,年复一年累积的奖金变成了越来越多的股票,一个级别不高的老员工,年收入可以拿到百万以上,相当于大部分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高级经理人水平。

“拿多少钱就要创造多少价值”,这次的舆论风波让华为人心惶惶,“被裁是不够优秀”观点在华为内部蔓延。“蓝血研究”中的帖子分析到:华为高速发展近30年后,真的面临主营业务越来越趋于饱和的状况了。年龄大、股票多的员工消耗了华为大量的成本,公司要清理这样的员工为年轻时代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这是极其合理的事情。而且大部分的老员工基本已经财务自由,就算没有完全自由,保留的股票也基本可以衣食无忧。

这一切的代价是惨痛的。什么“华为碾压高通”、“华为研发成本是国内手机厂商总和”之类都是虚假繁荣,甚至是惨胜,华为真心的回应是,“华为只是一只烂脚”:芭蕾舞好看,却很少人看到演员那只烂脚,那是经年累月苦练的“奖赏”。这就是竞争的残酷性。

写在最后

在一位有8年人力资源经验的猎头看来,即便华为真有清退40岁以上研发人员的动作也不足为奇,曾在中兴从事渠道销售的他,用一句话评论了中兴和华为的区别:“中兴非常国企,是个慢企业,是员工向往的地方,而华为却不是一家适合养老的企业。”用任正非的一句话来总结便是:“华为不是家,与员工是雇佣关系。”

不仅仅是华为遇到这个问题,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而言,35岁、40岁都是一个敏感的年龄段。一位程序员表示,35岁、40岁对于程序员而言几乎是职场的“生死线”,互联网行业大部分都是青春饭,不仅是程序员,产品经理也一样,到了这个年龄段,公司就把你归到“老人”的行列了,认为你干不动了,也不懂年轻人了。

互联网行业更新非常快,新技术、新概念甚至新思维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进入管理层,那么到一定年龄就只能另谋出路。同时,由于分工越来越细,使得个体工作者往往为了赶进度、抢工期,起五更爬半夜,作业强度越来越大。

在中国,程序员不能超过35岁,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软件开发工作被看作是青春饭,于是转型就成为国内程序员曾经一度关注的话题之一。顶多靠毕业这十年的时间,超过这个年龄,要不成功跃身成为管理者,要不转行进入其他领域,好像再没有更好的选择,即使偶有继续坚持作开发的,也被看成另类一族。

冬天来了,个人怎么办?只有补短板,就是打造自己的T型知识结构(即一专多能),或π型知识结构(即斜杠青年)。这需要不断培训或轮岗。形势紧逼下,只有不断自我升级,这就是中国中产的宿命吧 。

【来源:投资潮】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