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Android:Cyanogen缘何“给自己脑袋一发子弹”?业界
近日,曾经在接受《福布斯》采访中放出豪言:“要给谷歌脑袋来一发子弹”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 Android 操作系统研发公司的Cyanogen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大面积裁员,而本次裁员势必对这家初创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公司的业务方向也从系统转移至应用开发。
众所周知,在当下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加在一起占据着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96%的份额,而Cyanogen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Android第三方编译团队,其基于Android 系统的修改和改进版本,被众多用户和不少厂商使用,据称目前用户数为5000万。去年3月,Cyanogen完成了8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这轮融资给予这家公司接近10亿美元的估值,而Cyanogen也自然成为了无可非议的又一个“独角兽”。看到这些,耐怪Cyanogen敢放“要给谷歌脑袋来一发子弹”的豪言。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个曾经在业内引起轰动且估值一度达到10亿美元的“独角兽”从要取代(比喻为要给谷歌脑袋一发子弹)谷歌Android到今天挑战未果颇有一种壮志未酬身先去的放弃?
其实从上面简单的介绍不难看出,Cyanogen名义上称之为OS,充其量也只是 定制化的Android而已。提及 定制化的Android,从全球(国外企业)角度看,亚马逊公司的Fire OS、Mozilla公司的Firefox OS、Canonical公司的Ubuntu OS、Jolla公司的Sailfish OS等这些基于开源或者Android 定制化的系统均铩羽而归,而这些企业均是也开源技术见长的企业。那么与这些企业相比,Cyanogen除了自诩的更加开放之外,其在技术上与这些厂商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做一个基于开源或者Android系统的所谓OS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但从多数 定制系统其底层依然没有摆脱或者说依赖Android看,门槛又很高,当然这里的门槛是指真正挑战谷歌Android的门槛。到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与 定制化Android的同行还是要挑战的Android相比,Cyanogen鲜有技术的优势。
从中国国内市场(主要是国内手机厂商)看,小米(MIUI)、华为(EMUI)、魅族(Flyme)、阿里(YunOS)等诸多厂商也都有自己 定制化的Android或者UI,与这些本应是Cyanogen OEM的客户相比,Cyanogen显然缺少自身硬件平台的支持。在此也许有人质疑,人家Cyanogen专攻的是系统,走的系统授权的模式,为何要有自己的硬件平台?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前述的Cyanogen在定制化Android系统的技术上与其他厂商并无优势,既然没有优势,就很难说服主流手机厂商加入自己的阵营,只能靠自己的硬件平台或者花钱来买别人的硬件平台来推广(至少前期是如此)。例如阿里投资15亿美元给手机厂商魅族及近期让锤子手机以股权抵押的方式注资锤子,其目的都是利用手机厂商的硬件平台预装自己的YunOS系统。至于华为、小米等,由于本身具备相当的手机出货量,所以推广自己的系统也好,UI也罢,至少不求人。换言之,稍有出货量或者有影响力的手机厂商都想借此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无论是真还是伪),至少根本不会为Cyanogen作嫁衣。例如最早和Cyanogen合作的中国一加手机,即便是在出货量不高的情况下在今年也终止了与Cyanogen的合作(放弃了预装Cyanogen OS),而以自主的android订制系统“氧OS”取而代之。
提及不求人,又引出了Cyanogen除了技术和自家硬件平台之外的又一个问题,就是授权模式。而这与前两个问题又紧密联系。既然技术鲜有优势,没有自己的硬件平台,OEM合作伙伴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同样会有人出来质疑,Cyanogen的商业模式不就是授权吗?我们想说的是,授权模式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授权收费上。据称Cyanogen OS(商业版本)每台手机的授权费是10美元。在Android手机阵营普遍亏损或微利,且主流厂商均有自己 化定制化的系统或者UI的情况下,不仅收费还是10美元的费用对于OEM厂商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我们认为,不仅没有吸引力,反而会让多数本想采用Cyanogen OS的厂商望而却步。其实这方面早已有前车之鉴。例如微软的Windows Phone,在早期Android系统尚未有今天这么大优势的情况下,微软一直采用自家系统授权收费的模式,后来不仅改为免费,甚至是补贴的形式来拉拢OEM厂商采用自己的系统,无奈的是,时移世易,微软错过了可能会赶超,至少不会像今天已经在手机市场被边缘化的机会。这里除了技术和生态打造的因素外,早期微软在移动市场坚持其在PC产业中收费授权的商业模式也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而今天的Cyanogen显然正在重复微软之前在移动市场商业模式的错误。
综上所述,由于技术、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不足和失误,让本来希望“要给谷歌脑袋来一发子弹”的Cyanogen不知不觉中将枪口转向了自己,而这也提醒业内,真正脱离Android试图现在和未来在智能手机产业中打造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独立第三极生态系统已经几无可能。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