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夜食堂》,我们排斥的不是广告植入,而是广告“直入”营销
这两天,中国版《深夜食堂》的吐槽声充斥了整个社交媒体。这些吐槽的声音,在一批娱乐大号被微信杀死之后依然如此响亮,基本就可以断定,这就是共识。
关于黄磊的《深夜食堂》,在一年前传出拍摄消息时,几乎能到了所有人的一致看好,日版《深夜食堂》的IP+国内黄小厨IP,两大IP的强强联手,已经提前锁定了2017必追国产剧的头衔。
但是,万万没想到,播出仅仅一天,《深夜食堂》就彻底扑街了……豆瓣评分跌至2.3分,这对于黄磊来说,绝对是一个尴尬的分数。反观日版《深夜食堂》,第一季9.2分,第二季9.1分,第三季8.8分,就连韩国版《深夜食堂》,也有6.8分。
我们常说,没有人愿意看广告。但其实,准确地来说,是没有人愿意看毫无营养和无趣的广告。
当今这个时代,是原生广告的时代,在众多原生广告的定义中,我最认可的是这个解释:原生广告通过“和谐”的内容呈现品牌信息,不破坏用户的体验,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让用户自然地接受信息。
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版《深夜食堂》为什么会如此惨败?首当其中的原因其实并非广告商的问题,而是电视剧的内容问题!有一个极端的反例是前段时间的大热剧《人民的名义》,达康书记的水杯和毛坎肩都成了淘宝爆款,就连双眼皮贴都出了名,这充分证明了一点,只要内容好,就算没有品牌植入,观众也会主动去挖掘,去创造品牌植入。
《深夜食堂》的内容问题在哪里?
第一,《深夜食堂》引荐自日剧《深夜食堂》,但引进后,人物扮相、店铺装修、人物性格、甚至台词过份雷同,像我这种没有看过日版的还好,但对于大部分看过日本原版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从头到脚的“抄袭”。第一反应就会非常不好。试问,如果不是看在黄小厨的面子上,谁还会坚持下去呢?
第二,中国的黄小厨,在中国的深夜食堂里,穿的是日式和服也就算了,但是他所做的食物也完全不接地气,甚至又再次狠狠的“借鉴”了日版。中国的深夜食堂,没有烤串,没有麻辣烫,也没有蛋炒饭,但是有泡面……
机智的网友已经替编剧重新编好了剧本:
第三,演员的选择。从目前出场了一些人物演员看来,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当初一定想得很好,每一集或两集就有一个主故事,每次会有不同的明星来客串,集这些明星的人气到一部剧上。但这恰恰也是问题所在,第一集吴昕的出场让人瞬间出戏,一个人是有多可怜,连吃一碗泡面都会是这种表情。
从演员表来看,后续出场的还会有多位非专业演员,虽然他们各自有点人气,但不能担保会出现第二个吴昕……整部剧的演技重任,都落在黄小厨一人身上。在日版《深夜食堂》里我们看的是众生相,而在中国版《深夜食堂》里我们看的就剩下明星客串过家家。
好了,内容的槽点满满,已经让这部《深夜食堂》口碑变得很差,接下来对它的致命一击,就是广告植入!
广电总局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所以,影视剧中的广告植入,必须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样才不会影响到用户体验。
影视剧的广告植入,只有在不露痕迹却又不被忽视地安插在剧中,与情节、人物有机结合,才会使受众沉浸在节目里。说白了,观众不会排斥广告植入,观众真正排斥的,是广告“直入”。
《深夜食堂》第一集,完全就是45分钟版本的统一老坛酸菜方便面的广告。三个小姑娘,每天半夜到小饭馆只点一碗泡面已经是极度不正常了,而一个堂堂深夜食堂老板,更是亲手演绎了如何用桶装方便面煮一碗(不,是三碗)方便面……
到了第二集,茶籽油又来强势抢镜……
当我看《欢乐颂》时,发现其中有那么多广告植入,觉得好商业化,但是当我看到《深夜食堂》,再回头想想《欢乐颂》,这广告植入得居然那么恰当……说《深夜食堂》是在广告中植入了剧情,一点也不夸张。
黄小厨这个IP,也因《深夜食堂》而变得更廉价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拯救的可能。
来源:微信公众号骏小宝(junxiaobao2016)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