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来临,VR/AR界会成长出另一个“滴滴出行”?专栏
先讲述一位媒体人朋友的经历。这位朋友因为要在家里挂一幅画,所以需要在墙上钻一个洞,但是很不幸,家里没有电钻,于是这幅画暂时就挂不了了。
怎么办?有人就建议去买一个电钻,可问题是他真的需要在家里常备一把电钻吗?他需要的不过是墙上的那个挂画用的洞而已。讲道理,买一把电钻总共能用几分钟?这把因挂画而买回来的电钻的生命周期中,不过几分钟处于工作状态。
又有聪明人建议,既然只是需要钻一个洞,那就不要去买一把使用频率极低的电钻了,借一个不就好了?
显然,这样的聪明人很多,在硅谷,高举“共享”这面伟大旗帜的初创公司,早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比如,Uber、SnapGoods、NeighborGoods等等,反观国内,刚刚收购了Uber中国的滴滴打车如日中天。
一个时代,热门的东西总不会独立存在。就如同当下,共享经济很火,VR/AR、机器人、无人机都很火爆。那么这些大热门是不是只能独立存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今天就是想来探讨一下VR/AR界引入共享经济的模式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什么是共享经济
上文那些从事共享物品生意的公司都有一个特点:用户能够通过其平台,共享他们需要或者闲置的东西。而这些被共享的物品都有一个共同点:使用频率很低。
我们再回到共享电钻的话题上,你可能会觉得共享电钻是一个非常好的Idea。在平台担保的情况下,将一把闲置不用的电钻通过共享给他人来产生经济效益,何来而不为?
实际上,上文中提到的SnapGoods、NeighborGoods等号称共享家用工具的公司在烧完投资人送来的融资以后就死掉了!
带着疑问,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在共享家用工具的平台上,并不是那些拥有家用工具的人不愿意共享,而在于没有用户想问别人去借!在对用户的调查中,调查者发现:真相只有一个——交易成本太高!
在平台上,一个拥有家用工具的人和一个需要家用工具的人的空间距离,并没有那么近。前往去取这件工具的时间太长,用户们发现借家用工具的时间成本大于买家用工具的成本,于是他们选择用更经济的途径解决这件事——比如在线购买一把电钻——谁都可以买得起一把电钻。
可是Uber、滴滴出行、Airbnb(旅游租房)等明明运营得很好啊,这些不也都是共享经济的产物么?
带着疑问,我们再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这些平台共享的物品,刚好和前文中那些平台共享的物品不同—— 、房间。平台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并茁壮成长,是因为无论是资源的闲置方还是资源的需求方都愿意通过平台去进行共享,这里面的真相也只有一个——置办成本太高!
用户置办 或者房子的成本很高,当产生需求的时候,更经济的办法就是——通过平台共享他人闲置的资源——不是谁都可以任性的买 洋房。
现在我们在来总结共享经济的特点:围绕使用频率低的闲置物品而产生的生意,被闲置物品的置办成本很高而通过平台进行共享的成本很低。
《经济学人》杂志2013年就发表了一篇《共享经济崛起》的文章,分析了共享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它认为共享经济的扁平化结构让闲置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是未来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现在共享经济这门生意现状如何了呢?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共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为5000万,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 5.5%,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总人数保守估计已经超过 5 亿人,预计未来五年共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 2020年市场规模将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VR/AR界的共享经济
我们为什么谈VR/AR界的共享经济?因为虚拟现实行业的一些特征,具备了共享经济这门生意的一些必要特征。
首先我们来谈需求。
讲共享经济,一定要将需求放在第一位,没有需求的供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VR/AR界的共享经济生意没有了需求,就会同SnapGoods、NeighborGoods这些平台的一样面临死亡的结局。
上个月,国外市场研究公司GlobalWebIndex发布了VR用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当中,有四成16到34岁用户对VR感兴趣,在55到64岁用户群体中,接近20%的用户对VR技术感兴趣。其中,61%的智能手表用户对VR有兴趣,53%的游戏玩家对VR有兴趣,49%的品牌视频用户对VR有兴趣。而电子游戏媒体公司Gamer Network调查结果显示,59.5%的受访者表示今年不会考虑购买虚拟现实头显,在对不考虑购买主要原因进行因素进行调查时,51.3%的美国受访者表示是因为价格而暂时不考虑购买虚拟现实头显。
通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虚拟现实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潜在用户众多,但其中又有大部分因为置办VR/AR设备的成本过于高昂而暂时不考虑购买。这样的现状就是需求的存在,很多人想要体验一把,但是又不愿意购买——万一我玩过一次之后不感兴趣了呢?
有聪明人会说了,不是有体验店么?对此我想告诉这些聪明人,滴滴出行、Uber为何那么火爆,不是还有出租车么?
其次我们来谈供给。
共享经济不止因为需求的存在而存在,还因为资源闲置的存在而得以发展。就比如上班路上的顺风车,因为车主空着这个座位是交通出行资源的一种闲置,因而才会被共享出来——谁会没事往车上挤太多人?你愿意让乘客挤乘客还不愿意呢。
我相信有很多的科技爱好者和发烧友都不计成本购置了VR/AR设备并在内容平台上购买了大量的付费游戏,但我同时也相信,由于现阶段VR/AR技术上的缺陷带来的体验上的不足,很大一部分人群将VR/AR设备闲置在家,正如上文所说的——我只是想体验一把,玩过一次之后我就不感兴趣了。即便兴趣依然在,对VR/AR设备的使用率仍然很低,因为大家都是有正经工作的人,谁没事呆家里整天玩这个?
在平台担保的情况下,将一套闲置不用的VR/AR设备或者VR/AR内容平台的账号通过共享给他人来产生经济效益,换我肯定愿意。
现阶段市场上VR/AR设备的保有量还成问题,内容平台的付费游戏账号自然也不多,在供给上显然满足不了数量庞大的潜在需求者。但只要持有者在逻辑思维有供给的意愿,随着VR/AR市场的增长,供需平衡就能慢慢实现。即便短期内无法满足,依然可以通过引入潮汐机制来平衡。
再次我们来谈风险
滴滴出行、优步的司机朋友都有一个担心,在道路上发生车祸导致车上乘客受伤的情况肯定是难以避免,乘客受伤的损失由谁来承担?
由司机来承担,对于这个群体来讲,本来只是通过共享车上的座位来获取有限的收益,承担这样的风险显然与收益不对等。
由平台来承担,对于平台来讲应该是责任范围内的义务,但目前同类型的平台都只愿意承担一部分损失。
由保险公司来承担,由于参加平台共享出行资源的车辆基本都属于非营运车辆,保险公司通常以非营运车辆从事营运业务来逃避赔付义务。
对于VR/AR界的共享经济来说,存在的风险性质与上述风险相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参与了共享平台的业务过程中,VR/AR出现损坏,保修义务由平台还是硬件厂商来承担?VR/AR内容平台账号被盗,找回义务由共享平台还是内容平台来承担?
第二、主要针对VR/AR内容平台账号上的付费游戏共享,由于涉及版权归属的问题,会不会在参与共享业务的过程中遭遇内容方的版权限制?
结 语
无论VR/AR行业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都不可能达到每一位有VR/AR体验需求的用户人手一台VR/AR设备和内容账号的地步。
VR/AR领域的种种特征表明,它已经具备了引入共享经济模式的必要条件。但在具体的商业运营上,从业者们也需要考虑,目前共享经济模式运营的很好的也不过寥寥几个平台而已。成功平台经验在哪里,失败平台教训在哪里,都需要做一个深入的探讨。
中国没有能赶上工业时代的第一波大潮,也没有能引领互联网经济的潮头,但却有可能成为共享经济的领军国度。我们希望,在VR/AR领域的共享经济这门生意能够为整个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而更主要的是,我们希望每一个拥有VR/AR体验需求的用户能够通过共享的方式得到满足。
VR日报,微信搜索公众号“VR日报”,微博@VR日报网,转载请注明版权
(VR日报)原文链接http://www.vrrb.cn/guandian/7378.html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