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光响亮!又一个“天才90后”创业神话炸碎
来源:环球时报(ID:hqsbwx)
在我们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还未得到足够重视: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对于“盗窃行为”惩罚力度不够;我们的消费者中,大多数人也不关心“知识产权”。
消费者喜欢便宜的商品,而便宜,恰恰是这些没有底线的企业最擅长打出的牌。因为他们的创意和设计是“偷”来的,无需投入昂贵的资本进行研发和创新,因此他们的价格,当然可以比同类的产品低出很多很多……
今天,就想给大家说说这样一家没底线的企业。而且更可悲的是,这家企业的CEO还是一个年轻人,一个“准90后”!
(云造科技的CEO邱懿武)
大概几周前,一家名叫云造科技的年轻创业公司突然“火”了。但这家公司火的原因却非常不光彩,被一位远在欧洲的7旬老人找上门,说他们抄袭了老人的设计。
原来,云造公司在几天前发布了一款宣称是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动车,名为“云马X1”。可这辆电动车的原型车,却与一位名叫Matti的爱沙尼亚老者设计的另一款名叫Stigo的电动车,几乎如出一辙!
下图就是云马X1的原型车,和Matti老人设计的Stigo的对比图,大家可以看看:
当然,有些人可能觉得,或许这是创意“撞车”呢。云造公司的股东太火鸟公司就出面辩解说,自行车的外观都很像啊,凭什么说云马X1抄袭Stigo?
不过,面对《环球时报》的采访,Matti老人却表示,事情并不是这些人说的那么简单!
他说,诚然设计师们的想法存在偶然“撞车”的可能性,但他设计的电动车是由数十个原创的设计理念链接在一起的。其中涉及比如支架和轮子的设计,以及这些零件长度、间距、角度,还有电动车折叠的原理等各种实用方面的创新。
(Matti老人回复给《环球时报》的邮件内容)
老人表示,恰恰是这些非常具体非常细节的东西,都被云造的团队抄袭了。下图,就是老人列出的云造涉嫌抄袭的具体部分:
(划线部分长度完全一样,而圆圈部分的构造也都是一样的)
但更令Matti老人震惊的是,云造不仅抄袭了他的设计,还申请了外观专利,扬言这是云造的“原创”。
幸运的是, Matti的Stigo团队早一步先在中国申请了外观专利。目前,Matti老人正在准备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老人表示已开始维权)
(Stigo专利)
然而,真说起维权,其实Matti面临的难度也不小。
因为虽然Stigo提前申请了外观专利,可云造最终上市的X1车型中,却在外观上做出一个调整,将原型车中脚踏板的位置,从支撑杆下面改到了下车架上,以此绕开了Stigo的外型专利中的限制。
这也是为何面对抄袭质疑时,云造的CEO邱懿武可以淡定地回应说:“X1并无任何专利上的侵权行为”的原因。
说实话,类似这种外国公司的设计在中国被抄袭的情况,早已经见怪不怪了。由于我们法律上的漏洞,只要国内那些没底线的企业,率先在国内申请了相关“专利”,这个东西在中国就不是抄袭了。
此外,今天的一些“抄袭者”还学“精”了。为了规避法律上的侵权风险,他们会在抄袭来的创意上再进行修改。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挺直腰杆说,自己这不是抄袭,而是 “原创”了。
不过,或许终是因为心虚,邱懿武上图的回应中,除了宣称自己没有“抄袭”的同时,也吐露这样一个信息:他的团队在调研阶段曾查阅了一些书籍和网上资料,其中确实看到了Stigo的设计,但他没有抄袭,只是参考。他还强调说,最终版的X1,也与最初“样机”不一样。
换言之,邱懿武其实已经间接承认自己至少是借鉴了Stigo的设计。因此,不少网民就纷纷质疑:那你何不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借鉴”了人家的设计呢?为什么反而要把抄来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原创”呢?
更打脸的是,邱懿武虽然辩解说他“最终版”的X1和最初“样机”不一样,想让大家不要太在意那个浑身“抄袭”气质的“样机”。可查询国家专利局的网站后却发现:云造在2014年11月4日,却已经给那个“样机”申请了专利。
如果“样机”是“借鉴”来作为“参考”的,那为什么云造要给样机申请专利呢?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云造给那个抄来的“样机”申请了专利仅仅一个月后,就又给如今那款最终版的X1申请了专利,时间是2014年12月3日。这也不禁令人起疑,莫非云造真正研发的时间,只有这一个月?
可你们知道吗?人家Matti为了研究Stigo,花了7年啊!7年!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云造公司的注册信息显示,这家成立于2013年7月的公司,最初根本不是为了设计电动车的。
直到今年8月,该公司才在经营范围里补充了电动车。而且至少在2014年上半年,不论是其公司官网,还是其公司人员接受采访,也都从未提过公司在搞电动车。直到2014年8月30日,云造的官网才刊登了一篇邱懿武谈“电动代步工具”的文章。
当然,不论云造在X1的外观上怎么修改,想令自己避开Stigo的外观专利限制,但它毕竟抄了Stigo太多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抄得太用心,以至于X1折叠的原理、其折叠起来后的模样、以及车把、车轮和座椅折叠后所在的位置,都仍然与Stigo完全一样……
而这,也是激怒Matti老人不远万里来中国告状的真正原因。
这位7旬的爱沙尼亚老人再次强调:其实真正令他悲愤的,不仅是因为云造抄了他的设计,更是因为云造竟对外宣称这是“原创”。
(Matti老人回复给《环球时报》的邮件内容)
说实话,我们非常理解Matti老人的悲愤,而且邱懿武的回应,更令大家觉得寒心!
在如今的全民创新大潮下,我们的创业者,尤其是年轻人们,本该是我们的国家彻底摆脱“山寨大国”标签的希望与变革者。
今天,当中国已屹立世界最强国家之林,我们还有什么借口可以为这样的抄袭做辩护呢?
(日本也曾是山寨大国,但如今已经彻底改变了形象)
18岁之后就是成年人了,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年轻”不是可以“不要脸”的借口。
这里,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位中国工业设计界人士的观点:
在中国工业设计圈,抄袭实际上已经是“司空见惯”,但却很少受到除了道德层面的指责以外的惩罚。因为在中国,工业设计长期不被重视,许多企业都是拿来主义,什么产品在市场上畅销就抄什么。
所以,山寨产品充斥在义乌、宁波、佛山、深圳等产品制造集中地,商家们习惯用价格战来吸引消费者,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却忽视了尊重设计、尊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搞研发搞创新会亏本,风险太大,于是就直接“拿”别人成功的、获得市场认可的设计。
其实,中国多位工业设计领域的专家也曾评点过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呼吁中国工业设计要有“匠心精神”。但在这样的一个浮躁和盲目逐利的社会环境中,还有人能静下心来坐在桌前一心一意地构思吗?
说实话,我们宁愿看到这样的一幕:科技公司的创立人木讷不言,不谙世事,沉湎于自己的专业之中,对资本的投机和炒作没什么兴趣,想的只是技术和各种构思,为一个产品的研发,甘愿花上数年的时间。那,才是真正的创新该有的过程!
如果创新只是四处投机,沽名钓誉,一边抄袭一边炒作资本,那只是在蒙人,蒙社会,蒙国家——但最终蒙的,还是抄袭者自己!因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所以,我们真的不希望,年轻人们的创业最终沦为一场浮夸的选秀,在吸引了大众眼球和风投的资金后,只剩下一地泡沫……
我们并不指望这样小小的一篇文章,就能改变中国当前工业设计中的种种问题,让人们不再去买那些抄袭来的产品。但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多少开始学会尊重一下那些真正的设计师,真正的匠人;能让我们的立法者多想想该如何真正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能让我们的年轻创业者,可以认识到,年轻也好、没钱也罢,都不是我们可以突破底线的借口!
还希望我们的教育者能够意识到,我们在知识产权的教育方面,是多么的欠缺——当国外的设计学院都纷纷专门开设课程,强调知识产权意识、强调绝不能抄袭这条“底线”时,我们的学府不应该只是一笔带过。
本期编辑:胡洪江、胡程远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