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备案延期,验收或成无用功新金融
趣店CEO罗敏表示,过去一季度趣店主动控制了交易量。“在去年年底行业政策调整之后,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经历了行业性收缩区间,趣店迅速采取了措施,通过暂时收紧信贷标准来控制风险。”
趣店并非唯一一家主动缩量的公司。去年年底行业政策的调整,造成了整个消费信贷市场的下行区间。如果说为了控制风险而主动缩量,成为行业比较通行的做法,那么显然趣店一季报中更多可深究的信息,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们观察科技金融公司们纷纷表态转型的试纸。
2018年第一季度,趣店总收入为17.17亿元(2.74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105.6%。然而,在翻倍增长的总收入背后,是赫赫然的净利润下跌。报告显示,趣店一季度净利润3.16亿元,同比下降32%。
显然,对消费信贷业务进行主动缩量是重要原因。报告显示,一季度趣店线上消费金融服务交易总额153亿元(24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的167亿元下降8.1%;活跃消费金融用户为410万,相较去年同期的480万下降了13.9%;放款笔数为1090万笔,相较去年同期的1970万下降44.6%。
而分析财报中第一季度增长105.6%的总收入,则会发现,金融撮合服务收入和 融资租赁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大幅增加。
一季报显示,大白 当季销售型融资租赁收入为5.46亿元(8705万美元),这在17.17亿元的总收入中占比接近1/3。
大白 是趣店上市后推出的 新零售业务。罗敏在一季报发布时,表达了对大白 前景的信心,“大白 的运营效率和销售规模持续提升,这让我们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充满信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大白 累计交付车辆6608辆,统计口径为用户完成提车手续。而根据大白 业务负责人的解释,按照下单量来统计的话,大白 截止到3月31日的成交量接近万辆。
另外一个体现收入结构变化的点在于,财报显示趣店一季度的金融撮合服务费,从去年同期的3648万元上升到了2.7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0%。
分析财报数据上的这两项变化就会发现,这背后是趣店对公司业务的重新调整,亦或者,我们可以看做是趣店“转型”一个明确的信号释放:趣店正在从此前业务相对单一的“现金贷”公司,真正向外拓展新的业务类型,并在逐步降低消费信贷业务的比重。
去金融化进程提速
无论是大白 业务的扩张,还是金融撮合服务费用的跨越式增长,体现出的都是,趣店已经真正开始了分期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的拓展,并显露出“去金融化”提速的迹象。
趣店在去年上市后推出大白 时,将其看做是“致力于解决中国基于场景的消费信贷问题的宏愿的一部分”。推出大白 的时间,则是被称为“ 融资租赁元年”的2017年。选择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进入赛道,趣店的很大一部分信心来自于集团积累的6000余万用户。
众所周知,在 融资租赁领域,获客一直是行业面临的痛点。根据2017年 融资租赁市场的投放获客比,目前获客成本大概为1-1.5万/个。而大白 没有采取这样的获客方式,也就没有这部分成本投入。这在低客单价的人生第一辆车领域,优势就凸显了出来。
在大白 之外,针对核心业务的转变,今年年初,趣店继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做出“从金融直接参与者到金融业务连接者”表态之后,也明确了其定位于服务金融机构、连接消费场景的角色。
在源码资本2018年码会分享会上,罗敏将趣店描述为“一家科技企业,一家互联网公司”,并表示“让科技的归科技,金融的归金融”。
趣店CFO杨家康说,趣店正在拓展合作的金融机构数目,致力于成为一家依靠数据和技术的公司,帮助资金提供方合作伙伴向用户发放消费贷款。“我们现在的方向是不直接做金融,而是通过技术优势和大数据积累来服务金融机构,辅助和支持他们践行普惠金融。”
如果这些都只能看做立场的表达,那么财报数据中收入结构的变化则能够真正体现出公司业务属性的变化。罗敏曾经表示过,“趣店业务收入来源将从此前的借贷者息差收入变更为金融机构服务性收入和商品厂商的销售佣金收入。”而一季报的收入数据,正在印证罗敏的上述表述。
透过一季报,趣店正在显示出其通过输出科技能力完成服务金融机构的转型姿态。趣店已经开始从“靠金融赚钱”转变为“靠服务赚钱”。
转型,对新业务的拓展,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数据上,趣店的一季报并不好看,但是其中透露出的“去金融化”信号,让外界对其产生一些新的期待。
【来源:蓝鲸财经】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