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挑战日漫?互联网时代的二次元,也许还有机会自媒体

/ HulkLantern / 2016-04-22 10:19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

国漫挑战日漫?互联网时代的二次元,也许还有机会

要客观、有理有据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将国漫与日漫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分析互联网分别为两国的漫画产业带来的那些影响,了解这些问题之后,才能够对其进行分析与展望,进而得到更加明晰的答案。

互联网时代之前:奄奄一息的国漫

在互联网进入生活之前,对读者来讲,看漫画只能通过“纸”这唯一的形式。

以十年前国内三线城市的消费水平为基准,正版的《柯南》或《哆啦A梦》等知名漫画的单行本售价是5.95元每本,在一些提供租书的小型书店中,租看每本漫画书的租金则是每天0.5-1元不等。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年全国职工全年平均工资为5500元,折合每月工资不过458元。这么算下来,青少年每月的零花钱也不过寥寥数十元,对比之下,看漫画真算得上相当奢侈的爱好。

虽然一直在喊“漫画要全年龄化”,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漫画的主要受众和消费群体还是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而纸质漫画为了追求画面精美必然要花费高昂的印刷成本,这无疑已经提高了漫画阅读的成本;

更何况,猖獗的盗版使包括漫画在内的所有出版厂商都倒了血霉。我至今仍记得小书摊上哆啦A梦超长篇前18部合订版定价十块还能还价的“盛况”,那场面简直撼动了我的三观。囊中羞涩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使读者们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盗版,这不是三观不正,而是国情啊——至少,是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国情。

强烈对比:走向巅峰的日漫

相比国内漫画杂志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凄惨局面,日本漫画杂志则在在90年代迎来了急速发展时期,集英社(《周刊少年JUMP》)、讲谈社(《周刊少年MAGAZINE》)、小学馆(《周刊少年SUNDAY》)的三巨头带来的不仅仅是激烈的竞争与人才辈出的盛世,更来了日本漫画甚至整个产业的巅峰。

就拿日本漫画出版巨头《周刊少年JUMP》来举例吧:从1968年7月创刊号借钱印10万册只卖出去8万、剩下2万放村头厕所当厕纸,再到1985年销量突破了400万展露王者之风,再到1994年创下653万销量奇迹,其本身就是一个超励志典型。

与中国国内盗版横行、出版业整体萧条的状态正好相反,日本人民对文化产品无论是漫画或书籍、向来采取的是一种“实体占有”的情绪;再加上发达的印刷业降低了漫画出版的成品,500页左右的《jump》也就250日元一本,对于月平均收入34万日元的日本人民来讲,每月买本jump就跟路边买份报纸一样随意——漫画全民化什么的,哪是一两个大神就能创造的?依靠的是整个产业。

纸媒衰落,导致日漫走下坡路?

然而巅峰之后呢?便是如同开头向下的抛物线一般,开始了逐年下跌的状态。下面这张图,充分显示了走上巅峰的《jump》在创造了奇迹之后,销量逐年下跌的情况。

表1.jpg

图片来自jump官网

其实,《jump》在1995年开始走下坡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乏支柱漫画如《龙珠》完结、知名漫画家出走等。但如果大三支柱漫画的销量都在下降,这恐怕就不是杂志社本身的问题了。

在2014年10月-12月期间,《JUMP》的累积销量为260.5万册,当时正值《火影忍者》宣告完结,短短三个月销量就掉了18万册;同样是2015年第一季度,《周刊少年magazine》仅仅卖出了115.6万册;最惨的是《周刊少年 SUNDAY》,成为了三大少年周刊中第一个跌破40万大关的倒霉蛋,2015年第一季度就只卖出了可怜的39.3万册。

表2.jpg

其实日漫衰落的原因有很多,被杰作喂饱的读者们口味越来越叼,曾经大行其道的王道漫画逐渐完结,却鲜有新作崭露头角;本土市场经济衰退、少子化等因素,也导致整个行业呈现收缩的趋势。

纸媒不行了怎么办?

日本人想了两个招儿,第一个是寻找海外市场。

相对隔着千山万水、文化上拥有巨大差异的蓝眼睛黄头发的歪果仁儿,对日本来讲,中国是一片开发难度更小的市场。然而日本人显然低估了我大天朝恶劣的纸媒环境,盗版摧毁的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还有各种海外版权,再加上正值中国纸媒衰落、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无论是讲谈社借壳出的《劲漫画》,还是集英社投资的《漫画行》,亦或是因为刊号问题胎死腹中的角川书店的《天漫》,一个个混得惨不忍睹、恨不得哭爹喊娘的回日本本土。

第一招不成,还有第二招:漫画电子化。

从2005年起,日本电子漫画市场规模时候的34亿日元猛增至2012年的574亿日元,其中佼佼者比如LINE漫画、NHN PlayArt的“comico”、DeNA的“漫画盒子”以及集英社的“少年JUMP+”等。

这一招是否成功了,现在我们看不到结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海贼》完结之前集英社还再浪十年,但纸质漫画杂志走向衰弱、日漫不复荣光,却是连读者都看得出来的事儿。

国漫:趁着互联网东风而兴的“草根画手”

日漫电子化是不是能在拯救日漫的道路上走得通我们尚未可知、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但作为一篇通过对比来探讨可能性的文章,是时候将目光转移到国漫上来了。

前文说过,在纸媒大行其道的时候,国漫的发展几乎是迟缓的;而互联网的普及,却给了国漫一个机会,这机会虽然渺如风中之烛,但幸好,有人抓住了——人口的最大红利,就是再小的机会,也能有人抓住。

互联网以传播快、受众广、灵活性高,给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对国漫更不例外。

一方面,互联网降低了看漫画的成本,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实体杂志,到打开电脑手机随时能享受高画质的作品,如此几乎无成本高便利的条件使得看漫画的受众面大大扩展;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个人博客等平台的发展,降低了终端用户进行创作的门槛。纸媒时代,无论是爱好者还是从业者,漫画创作都要经历投稿、审核、刊发等漫长的过程,仅有几本的漫画杂志对漫画质量的高要求也使得漫画爱好者们对创作这件事望而却步。而如今,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发言权,都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

比如国漫原创平台有妖气成立之初只是个动漫交流的平台,2009年才开始转变为原创漫画平台并正式上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强势推广,有妖气平台上原创漫画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表3.png

有妖气网站漫画数量

在网络中,好东西会立刻被飞速传播,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获得出乎意料的知名度,甚至得到挣钱成名走上人生巅峰的机会。比如几年前在网络上大火大紫的表情“兔斯基”的创作者王卯卯,最初创作时只想用一只兔子的形象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但被网友捧红、火到让摩托罗拉公司开出百万酬劳买断版权什么的,也是她始料未及的。

当“草根”汇聚成为一片广袤的草原,当一颗草被发掘出根部的金子,吸引得不仅仅是更多草聚集在一起,更会吸引那些野心勃勃的淘金者。

国漫就算是再难下手的螃蟹,也得吃

虽然这个读者市场规模小、流动大、秩序乱,但却至关重要、意义非凡。

有市场证明有需求,有需求才会有生产,才会有人看在市场的份儿上进行投资、往里砸钱,国漫这个稚嫩的领域才有可能形成产业链,才有可能脱离“草根”这个自发的、底层的范畴向商品化与产业化发展。

由于本文并不想展开说动画,但既然提到了产业,例子还是要举几个的。如果没记错的话,第一个将国漫包装起来进行商业化的,应该是《十万个冷笑话》。

作为原作者寒舞的练笔之作,说实在的《十冷》漫画除了抖得还算机灵的搞笑包袱之外,画工画技是没有品质可言的,但在被有妖气制作为动画之后,反倒收获了极为惊人的人气与成绩,随后被改编成电影上映之后,更成为一部被热烈讨论的现象级作品。但现在回想下当年的“十冷热”,无论漫画、动画、电影,它真的有那么优秀么?客观的说,真的没有,与别国的各种作品横向对比,它有许多缺陷,各方面水平还差得很远。

但现象之所以成为现象,是因为它本身成就了曾经没有的事物,树立了一种可能性。

将漫画改编为动画,再此基础上进行电影化改编、并推出了手游、好像还出了真人剧,外界无法得知有妖气在这中间挣了还是亏了、砸了多少钱挣了多少钱,但从行业发展的层面上来讲,《十冷》在做一系列的尝试,一种国漫也能向日漫那样动画化、电影化、出游戏、卖周边的尝试,去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道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见得能把螃蟹吃的最美味,但至少能告诉别人,这玩意能吃。

而在《十冷》动画在网络播出广受热议之后,有妖气陆续推出了《雏蜂》《端脑》等漫改动画,腾讯动漫紧随其后推出了《尸兄》《中国惊奇先生》等作品。与此同时,两大平台还进行了更多之前没有的尝试,比如与日本合作推出动画、电影等。

有观众说这些尝试是失败的,是典型的人傻钱多砸名声,但如果站在一个产业的角度去看,对于国漫这种弱小的集群,想要有朝一日实现产业化、构建完整的产业链,这种早期的尝试是必然的,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意义非凡。

因为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技术还是故事,无论是画面还是配音,一切优点与缺点都会在市场被无限放大;再加上我们有无数火眼晶晶的观众,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制作团队的诚意与投入,并慷概的给予意见与支持。去年感动了大半个中国的《大圣归来》,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

在竞争的大环境下,才会脱离所谓的保护、才会有迫切提高自身水平的要求,才会将产业链从无到有的构建起来,才会有指望在某一天与山海对望的日本一拼高下。

馈赠之外,危机并存

2015年10月,《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5)》发行出版,其中有如下观点颇为引人注目:“互联网对动漫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日渐增强,中国动漫产业正在进入以互联网为核心,跨形态、跨媒介、跨行业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动漫+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必将使动漫产业的未来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动漫产业结构未来将会得到不断优化,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有望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翻一番,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真正跻身世界动漫强国行列。”

报告肯定了互联网对国漫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也肯定了互联网在动漫相关行业中的关键作品,这些观点与本文思想都是不谋而合的,但面对四年后“产业翻番”“成为动漫强国”的断言,却总让人感到一丝惶恐。

互联网给予了国漫发展的空间,但同时也为其带来了缺陷与危机:互联网让国漫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但这也造成国漫圈子鱼龙混杂、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特点。

首先,国漫极少有优质作品诞生,更没有可称为“大师”的漫画家撑场面。即便漫画家们的画工画技即使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内涵、有真情、引人深思的好故事却极为缺乏;

更可怕的是,漫画作者为了迎合网络热点,盲目跟风、讨好读者,导致作品内容浮夸可读性极低,致使国漫也陷入了网文一般“小白文”“霸道总裁”等风格高度相似化的尴尬,也伤害了好不容易对国漫产生好感的读者。

对于为国漫提供的平台来讲,互联网带来的危机更甚于机遇。

一方面,彼此抢占优秀作者的市场行为滋生了恶性竞争。除了明面上的撕逼,还有某些懒得指名道姓去吐槽的团队在暗中“挖墙角”,用高出行业标准N倍的稿费来刺激漫画家作画,但只要求数量而不管质量,致使漫画家为了小钱而降低作品品质,败坏了自己名声、伤害了读者情感之外,还扰乱了本身就不算健康的行业的发展。就像那原本身体底子不好的婴幼儿,扛得起一波又一波病毒么?

另一方面,由于恶性竞争的存在,致使许多国漫平台对本就为数不多的漫画家的管理更加束手束脚。由于害怕得罪漫画家,对作品质量的评级、控制都成了空谈。

某位行业人士曾在私下里如此吐槽自己的看漫经历:“充值几十元的Q币阅读某部VIP漫画,但这部漫画却连背景都懒得画,要么直接使用彩色渐变背景、要么将实景照片直接PS处理一下就拿来用”。这样让人大跌眼镜的做法,却并非只是个例,由此可见网络漫画的鱼龙混杂。

国漫没有必要照搬日本模式,有妖气等国漫平台也犯不着跟《jump》那样整一套搞死编辑和画家的腰斩制度。但若仅仅作为一个平台而存在,不去以高水平来要求画家,又何谈督促与培养?原本国漫发展时间就短、底子就薄,作者本来就是草根出身,再被捧着、护着、哄着,什么时候会有王牌和支柱诞生?

更可况,在互联网带来的纷扰之外,薄弱的投资环境与尚不完整的产业链使国漫在激流勇进与停滞不前之间动荡,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于头顶的国家政策与制度也使从业者整日惶惶不安。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用这段话来形容现在的国漫,真是太合适不过。日漫的衰落与互联网的普及为国漫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好机会,草根的崛起也为国漫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漫画家们若能初心不改的讲故事、踏踏实实的磨练自己的画技,平台若能对有潜力的作品进行甄别与有意识的指导,投资方若能将钱投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读者若能客观而热情的对国漫进行批评与支持……

那么未尝不可能有那么一天,国漫交出一份令你我都欣慰无比的答卷,甚至能与日漫分庭抗礼、一争高下。

作者:HulkLantern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