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区块链+慈善”或许太早,因为“不赚钱”的区块链应用很难看 有态度

/ 懂懂笔记 / 2018-03-10 10:19
究竟有没有另一群人,真的笃信区块链背后的价值?相信区块链只是一种技术革命,而不是收割韭菜的工具?

谈“区块链+慈善”或许太早,因为“不赚钱”的区块链应用很难看

毫无疑问,区块链是伟大的思想和技术革命,但是我们发现,像以往一样,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区块链’,一种在技术天才们的头脑里,另一种在一些人的微信群里。

在翻阅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时,这一段话让懂懂笔记不禁莞尔。无论是火爆的“几点钟微信群”,还是动辄缴纳数百万元(年会费)的“区块链项目”微信群,都只是币圈大V面对巨大利益和机遇时的噱头。不管叫什么名称,恐怕都改变不了币圈的先知们一边说着“绝不割韭菜”,一边手里紧紧握住镰刀的心态。

这股风潮,在有心人眼里是又一个暴富良机。或许,很快各种四点钟、五点钟甚至“一刻钟”、“半点钟”俱乐部将应运而生,而在链字前面加上各种行业、产业作为前缀的项目也会蜂拥而至。很多人心里都会想着一个念头:不发币区块链有个鬼用呀!

那么,究竟有没有另一群人,真的笃信区块链背后的价值?相信区块链只是一种技术革命,而不是收割韭菜的工具?

“区块链”能取代传统机制吗?

“其实通过割韭菜获取利益的短视,掩盖了区块链这项技术真正的价值。”面对已投身慈善事业十余年的赖敏,懂懂笔记又听到了这样一句很多人都重复过的话。

赖敏是一位区块链+慈善领域的活跃人物,区块链项目“公开账本”的负责人。她对这项新兴技术的理解是,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一个无人管理的分布式数据库,而数据库的日常运作,需要大家一共同维护。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区块链技术下的分布式数据库没有中心服务器,所有用户均是数据库的服务者与见证者,因此所有数据都非常公平、非常透明。

“而这样的特性,恰巧能够用在公益慈善领域,可以抑制贪腐行为的产生。”赖敏自称希望成为颠覆慈善行业的第一人,并很早就着手开始设计适用于慈善公益领域的区块链逻辑。然而在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她却频频遭遇阻力,甚至被质疑为骗子。

“有时候真心想做点好事,挺难的。”十二年前,一场车祸改变了赖敏的人生。在这场车祸中,她多个内脏器官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在经过将近一年的治疗之后,赖敏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却永远丧失了工作的能力。

机缘巧合,赖敏随后投身于慈善事业,为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受益,她牵头成立一家慈善基金会,“主要向那些因贫困看不起病的人伸出援手,也会提供社会灾害的救灾帮助。”

也许是出于对这位发起人遭遇的同情,一开始,这家慈善基金会筹集善款的情况十分乐观。在成立后短短一年里,通过基金会捐助的贫困患者数量,就已经超过300人。而赖敏的慈善行为,也常常见诸当地各大媒体的报端。更有企业家闻讯而来,一捐就是上百万。

“最早每个季度披露一次善款使用情况,后来是每个月公开一次账目,所以(捐款人)对于我们的信任度很高。”为了让捐款更加方便,流水更加透明,用款更加高效,她还让朋友无偿帮助基金会开发了一套线上平台。

通过网站或APP,捐款人可以在线捐款,并及时查看报表公示、受捐对象。而需要基金会帮助的对象,既可以通过电话申请,也能够直接在线申请,“一开始平台效率很高,但这一切没有维持多久,基金会就出现了变故。”

赖敏告诉懂懂笔记,在爆发“郭某某”等事件之后,国内慈善事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许多慈善基金会、机构在一时间流失了许多捐赠,部分慈善人士更是选择绕过机构,向受助群体直接提供“一对一”帮助。

“我们也受到了波及,甚至还有捐款人要求退回善款。”赖敏表示,虽然那些顶着“慈善”旗号的不法组织、个人最后受到了法律制裁,但这依旧难以重拾国人对于慈善事业的信心。她发现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基金会的信任危机有所好转,但捐款的热情却远不及成立之初,“有位企业家直言自己从不看平台披露的(善款)账目,觉得那东西信不过,捐款只是因为良心。”

这些话语让踌躇满志的赖敏多少有些沮丧,但行业现状就是如此。不过,一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赖敏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国外关于区块链技术的文章,虽然只是一份国外学术论文,却让赖敏感觉自己找到了慈善信任危机的症结所在。

“无论多么详细的账目报表,都是中心化的产物,都是(慈善)机构的一家之言,自然缺乏信任度。”她认为倘若采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将每一笔善款支出,分布式记录在多个用户的账号节点下,等于是赋予捐款人共同“监管”的权力,就可以让账目更加公平透明。如此一来,捐款人对于慈善机构的信任程度自然也会有所提升。

于是,赖敏想从自己所发起的基金会入手,为区块链技术介入慈善事业提供一块“试验田”。她认为或许通过这项技术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各大慈善机构的运营效率,加强善款使用监督,从而增强国人对慈善事业的信心。

“不赚钱”的区块链应用很难看

为了与基金会的“善款”撇清关系,赖敏专门成立了一家独立的技术型企业,着手设计这个用于慈善领域的区块链项目——“公开账本”。“虽然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方式,但我的主要目的并非盈利。”组建团队后她开始寻找相关的投资机构,为整个项目筹措相应的研发经费。

“我在(项目)计划书上下了很多功夫,希望能够获得资本的青睐。”她告诉懂懂笔记,从2017年初开始国内区块链技术大热,许多与区块链概念相关的企业,都能够顺利获得机构融资。因此,赖敏希望借着这股热潮拿到项目启动所需的资金,“这样一来,无论这个(慈善)解决方案结果如何,都和基金会没有一点关系。”

然而,在连续几轮融资路演上,赖敏却发现了这个项目的致命硬伤: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公开账本”,本身具有一定商业价值,但只为“慈善”服务,就限制了其商业化的程度。

换句话说,她这个“区块链+慈善”相比“发币”或区块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是不赚钱的。

“投资者听到区块链项目,都两眼放光。听到我的遭遇,也很同情。但一听说是这个项目是应用在慈善事业上时,就都摇头了。”赖敏直言,看到台下投资者们失望的眼神,自己的心也凉了。有投资机构当场就指出,整个“区块链+慈善”项目只有在融资的时候“商业”,融完钱就跟“商业”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完全是在做公益。

就当所有团队成员都认为项目融资无望时,一家融资机构却主动找到了赖敏,并为她指出了一条“明路”。

她告诉懂懂笔记,投资人希望她暂时放弃“慈善”的想法,因为在公益方面,没有必要独立去开发一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如果她能够将项目稍加“改造”,着眼于普惠金融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减少金融活动的中间环节,同时提高普惠金融平台的服务质量与安全性,那么项目还是会受到资本欢迎的。

“更关键的是,涛告诉我,因为我本身是个残疾人,有故事可以炒作。”对方表示,如果愿意接纳这些建议,将整个项目稍加“包装”,那么机构可以为赖敏提供融资,甚至提供专业的技术研发支持。而且,在开发出有“励志故事”,并用于普惠金融行业的区块链“账本”应用后,如果赖敏愿意将部分核心技术用作“慈善”领域,机构保证不会干涉。

“投资人说这是‘曲线救国’,但却是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呀。”经过再三思考,赖敏最终拒绝了这家机构的建议。她告诉懂懂笔记,虽然在公益慈善领域,区块链可能不那么“赚钱”,也很难体现出价值,但如果能让社会重新认识慈善机构,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

于是,赖敏又去银行继续沟通贷款事宜,并委托第三方研发机构,继续开发这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开账本”。但是在一轮一轮沟通接洽后,她发现想要让这套系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绝非一己之力能够完成。如果这个理念不被行业所接受,那项目最终结局或许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区块链+慈善”究竟是不是噱头? 

如果能够得到慈善机构、基金会的支持,是不是会让这个项目进行的顺利些?萌生出这个念头,赖敏在慈善机构圈子内进行了几轮走访。然而当她向这些机构负责人提出“区块链”以及“分布式记账”等概念时,却被嘲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折腾”。

“慈善领域的痛点不少,但许多机构都不愿意面对。”在她看来,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普遍都是年龄较大的退休人员,而且现阶段还有部分公益机构、基金会还在采用人工+纸质账本的方式记录资金的流转,做法十分传统,有些上了年纪的统计人员甚至还在使用“算盘”进行计算。而定期公开资金账目的简单粗暴方式,也让许多捐助者摸不着头脑,甚至看不懂善款的流向。

“沟通之后,有一些慈善机构的态度更让我担忧。”赖敏希望这些机构能够了解,一旦应用区块链技术后,每位捐助者都会有一份“账本”,资金的流向会自动生成相应的数据标记,记录在每一位捐助者的“账本”中。此举即省去了人工统计之累,也做到了实时更新,实时公示。

“但很多保守的机构认为,这样的方式不妥当,还是要有人工介入记录的方式,才能确保数目准确。”赖敏回忆,还有一些慈善机构觉得日后“系统”的维护,会产生比人工更高的开销费用,增加日常运营压力。“他们的思维,还依旧处在传统的数据中心化,要养着一台服务器,很难转变过来。”

而另一小部分早已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思维也较为开放的组织机构,却明显对“区块链”有很深的误解。只要赖敏提到“区块链”,第一反应就是“虚币”、“骗人的”、“割韭菜”……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让他们很难认可赖敏的描述。

“还有的人嘲笑我是不是想发币,然后等币值炒高后割一轮韭菜,变相让善款资金池翻番。”面对赖敏“公开账本”的想法,机构们各种反应让她也陷入了思考。

行业的传统思维让“区块链+慈善”的想法碰壁,她坦言自己也很难改变舆论对“发币”、“割韭菜”=区块链的这种观念。“或许让更多人接受区块链技术好的一面,需要很长时间吧,”对于那些无法理解区块链的人,赖敏觉得自己的基金会有责任充当“先行者”角色,通过实践验证成果,让更多的机构了解区块链,相信这项技术在慈善领域的应用。

而有些“慈善组织”在赖敏看来是揣着明白装备糊涂。“这部分机构最可气,他们明明知道我在说什么,也不是不懂区块链,只是不想让账目透明公开。”赖敏透露,有个别背靠商业集团的所谓“慈善组织”,其本质并非想“行善积德”,而是帮助关系企业、会员将营业或个人所得以“善款”的名义避税,转头再想方设法将“善款”转入自己的口袋。

赖敏表示,在听到她关于“公开账本”的想法之后,有的机构立刻就下了逐客令,“正是有这些‘无赖’和‘蛀虫’,我们才不得不花那么多心思,重塑(慈善机构)公开透明的形象。”

在亲友看来,赖敏或许管得有点太宽了,缺乏信任是整个慈善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并非她一人就能够改变。然而赖敏却坚称,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便没有一家机构会投资这个区块链项目,自己仍会想方设法让项目开发逐步进行下去。

“我希望自己能够以小博大,如果没有办法带动更高层面的投入或贯彻,区块链在慈善(领域)的应用,会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或许,这是懂懂笔记看到过的很多公益项目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我们并不能确定,区块链技术真的能解决慈善事业的痛点,尤其是缺乏行业背景和政府背书的个体,很难在慈善业把区块链推动起来。我们也反问,是否应该是行业更高层面,甚至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指导,由上至下地确立区块链技术在公益、慈善机构中的作用,并加强监督管理?对此,赖敏没有给出答案,而在和一些慈善圈业内人士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区块链明显与圈内氛围格格不入,只是一个异类罢了。

(来源:钛媒体    作者:懂懂笔记)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