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路在何方?新金融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既带动移动支付、小额网络贷款、网络理财(有一种贫穷是你不会理财!)等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欺诈、洗钱等一系列问题。同样,政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鼓励到监管的演进过程。
据统计,从2014年开始,互联网金融连续五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但措辞也从2014、2015年的“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转变为“规范发展、警惕风险”。
回顾往昔,伴随着2013年下半年余额宝的强势崛起,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互联网金融写入,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这一新金融模式正式登上官方舞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互联网金融,并对“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和“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高峰。
2016年,伴随着e租宝等一系列风险事件,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注册领红包)和绿色金融”,并要求“扎紧制度笼子,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和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此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心也从鼓励变为规范。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金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影子银行、债券违约、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需要高度警惕和关注,也要稳妥地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处置好突出的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系统的风险“防火墙”。
同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先后发布实施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规范和系统规范、个体网络借贷合同要素等团体标准。与此同时,对于违规互金平台的清理也在加速推进。这些标准的出台和行业的整顿,有利于穿透式监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具体而言,要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由此可见,2018年,中国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无疑将进一步加强。
其实,从积极推进发展到警惕互联网金融风险,每一次提法的转变实际上都是互联网金融的一次“去伪存真”,也是互联网金融模式调整“正名”的过程。特别是历经两年多狂风暴雨般的监管洗礼后,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如何建立适应监管要求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重点,而服务实体、严控风险和科技驱动将是正确的方向。
作为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始终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机构“安身立命”之本。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需要结合自身小额普惠的定位发力。当前,大量的小微企业、三农以及个人长尾金融需求仍得不到充分满足。如何通过互联网金融手段,降低服务门槛,准确甄别风险,提高服务效率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使命所在。
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互联网金融依然是一个薄弱领域。随着监管完善,野蛮生长的时代终将结束,恪守合规发展的底线应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共识。围绕平台底层技术、产品研发、信息披露、客户保护等方面进行合规改造,互联网金融企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少数股东实力雄厚、牌照齐备、资质良好、风控严格等优质平台将在这一轮大潮中胜出,成为市场的幸运儿。
随着行业规范程度提高,科技力量成为业务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前,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始重视对技术的深耕,并从资金运营业务向提供Fintech服务转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云计算等技术,帮助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运营效率、降低金融风险、改善服务体验,也将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强监管下创新转型的重要方向。
在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巨头扩张自身疆域的步伐正在加快,开放合作已成为行业新趋势。秉持开放思维,积极拥抱监管、拥抱智能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有望脱颖而出,成为驱逐劣币的良币。
平安金融壹账通董办/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硕,研究员宋佳燕,原文刊发于《中国城乡金融报》。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
【来源:未央网】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